从第一章下半部《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和第二章上半部《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之后的约十多章节,并未主要描写刘备,主要介绍东汉朝廷党争,董卓进京,天子被劫,吕布貂蝉,十八路诸侯,曹操起兵,吕布诛董,李郭造反,曹操挟天子等事,中间夹了两回刘备三让徐州之事。后由以曹操袁绍之争为主线,灭吕布,杀皇后,平政变之事,刘备虽有出场,实在是打酱油。至36章写关公千里走单骑和刘备会合后,十多个章回主要描写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直到第50章,才开始着重叙述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集团的动向。第60章始至70章就是赤壁大战,基本是周瑜诸葛亮的故事且周瑜为主角。赤壁以后,曹操无所建树,《三国演义》以刘备入川为主线约20个章节,蜀吴之争至刘备逝世约20个章节。此后诸葛亮南征北伐30个章回,剩下10个章回基本就是司马氏篡权和三国归晋。实际上,按照篇幅来看,曹操占了40章,刘备占了30章,孙刘吵架翻脸占了30章,诸葛亮占了40章,司马氏占了10章,各种领盒饭的如孙坚孙策吕布马腾袁绍加起来占了20章。可以看得出,前半演义曹操是主线,中间刘备孙权是主线,最后诸葛亮为主线。各领风骚几十回。桃园结义,仅仅只是一个引子,引子就是引子,没啥特别意义,重要的是由此带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
纵观三国,可以发现刘备,曹操,孙权他们的发展起点很有意思。刘备的起点是个人,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虚名是他最大的资本;曹操的起点比刘备高,上有宦官干爷爷曹腾,下有夏侯家族,这可是曹操本家,因为父亲过继给了宦官,本姓夏侯的曹操才姓曹。孙权的祖先一直在吴地当官,有较强的地方势力,其父孙权和其兄孙策又帮他开好了局,组建了文臣武将系统,堪将逐鹿天下的垂直度最高。孙权得了江东地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了人和,刘备只能静待天时,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说到:天下有变。也是要等待天时。在等待的时候,只靠一个人想要完成逆袭,那是不可能的,刘备必须要先有底子,才能在天时到来时有一番作为。因为做为三分天下的霸者,刘备之路最漫长,所以开局三个兄弟结盟,必须放在第一篇,不然就无法让刘备有充足时间发展成和曹孙匹敌的势力。最后的结局印证了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国演义,冠名作者罗贯中,其实并非罗贯中自己脑洞大开平白创作出来的,以《三国志》做历史框架,用各种民间故事,脍炙人口的英雄评书做整书血肉,整理加工提炼升华成这部传世名著。魏蜀吴,罗贯中将刘备集团作为故事主线,从始至终贯穿全书,刘备即被加持主角光环,主角的故事自然要正面、精彩、阳光、向上。于是作者便有意给主角加戏,桃园结义加持义字属性,核心成员入伙,刘备集团初创。为未来的故事发展奠定基础,当然如果作者按倒叙或者插叙的形式整理故事顺序的话,那桃园结义就可能不会出现在第一集了。其实这个故事正史无记载,也许为虚构。之所以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但其存在的意义何在,这我们只可做揣测,不可瞎说。也许作者有其特定意图,也许作者只是个人偏好。就像小学语文课后题总让提炼总结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有时我们的答案可能过于理想话了,其实作者写时可能未想那么多!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罗贯中以刘备集团的活动内容作为全书的主线,着重笔墨的描绘刘备一行人的行动踪迹和刻画了刘备集团人物的性格特征。既然以刘备集团作为主线,那么以桃园三结义作为全文的开篇大作,这就很容易理解。作为刘备第一次出现在《三国演义》历史的舞台,桃园三结义不仅衬托了刘备的出场,而且还突出了刘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关羽与张飞都是当时最为顶尖的武将,从一出场就跟随着刘备,一直到死都不曾背叛刘备。以桃园三结义作为全篇的开场,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立场,让读者开读就能理解作者的感情色彩。
三国演义,冠名作者罗贯中,其实并非罗贯中自己脑洞大开平白创作出来的,以《三国志》做历史框架,用各种民间故事,脍炙人口的英雄评书做整书血肉,整理加工提炼升华成这部传世名著。魏蜀吴,罗贯中将刘备集团作为故事主线,从始至终贯穿全书,刘备即被加持主角光环,主角的故事自然要正面、精彩、阳光、向上。于是作者便有意给主角加戏,桃园结义加持义字属性,核心成员入伙,刘备集团初创。为未来的故事发展奠定基础,当然如果作者按倒叙或者插叙的形式整理故事顺序的话,那桃园结义就可能不会出现在第一集了。
三国演义的主线是刘备蜀汉集团的奋斗史,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蜀汉灭亡后的几集拍的过程很概括,历史事件都是一笔带过。它的主旨是褒刘抑曹,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有着绝对的主角光环,一部好的作品,一部奋斗史,如果不交代一下英雄出处,就横空出世,这跳跃性太迷茫了,从这一点讲,你就会觉得合情合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