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不仅是汉字,英语等其它语言的使用者也会出现“一个词看久了就认不出”的现象。甚至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觉得陌生起来。
这个现象在西方被叫做Jamais vu。针对它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
一些学者用“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来解释这个现象。他们认为:
神经系统有一个固有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点说,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这种特点可以让我们对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的长时间持续的刺激产生“适应”的效果。好比说如果你一直听到一个嗡嗡的噪音,虽然开始会很受打扰,但过一会儿就开始适应了,不特别注意的话就仿佛声音不存在了一样。这种适应现象又被称为“饱和”。
而“语义饱和”就是其中一种。当我们反复阅读某个汉字时,“辨认”这个字所涉及的神经活动也会暂时被抑制,这时我们就会“认不出”这个字了。对人物面容的辨认和对场景地点的辨认也有同样的问题。
至于这种神经抑制现象具体发生在“辨认”的哪个环节,目前很难回答,因为我们对于大脑思维活动的细节还缺乏明确的理解。
因为我们对于汉字的记忆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是记忆一种符号,但人的思维的长处在于推理与抽象,也就是在于思考为什么,伴随着生理上的成长,这种理性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强,你看到字不认识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察觉,其实你的潜意识,正在企图从字的形状来推断出它的读音,但实际上,对于约定的符号,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推理,简单的说,就是在读字的时候,你使用了错误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读的失败,当你从你的理性推理中惊醒过来的时候,你其实在一霎那发现了你的错误,于是大脑马上做出反应,使用了另一种思维的模式,直接调取了汉字的读音那段记忆,再简单点说,就是你注意力太集中了,思维由意识层面进入到潜意识(感觉像做梦一样的)。
因为我们对于汉字的记忆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是记忆一种符号,但人的思维的长处在于推理与抽象,也就是在于思考为什么,伴随着生理上的成长,这种理性的思维模式会越来越强。你看到字不认识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察觉其实你的潜意识正在企图从字的形状来推断出它的读音,但实际上,对于约定的符号,只需要记忆不需要推理。简单的说就是在读字的时候你使用了错误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读的失败, 当你从你的理性推理中惊醒过来的时候,你其实在一霎那发现了你的错误,于是大脑马上做出反应,使用了另一种思维的模式, 直接调取了汉字的读音那段记忆。
这种现象叫完形崩溃。脑内的神经元将长时间看过的东西默认看成为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将云或者墙上的污渍看成人脸就是脑内的“面部”神经元产生了反应,不自觉地将其认成了人脸。另外,脑内也有类似面部神经元的汉字神经元,长时间看一个汉字,汉字神经元就会产生疲劳,便会影响感官机能,这时熟悉的字,人也会对其形态产生怀疑而觉得不像甚至变得不认识了,这就是完形崩溃。
大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写完一个汉字,觉得这个字我写的好漂亮啊,就会盯着这个字看,结果越看越不像越看越不像,甚至到最好要查一下字典来确认一下自己写的是不是这个字。我认为这应该是看这个字时心里产生一种变化,就像一开始看山是山,看久了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看山还是山。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现象在西方被称为Jamais vu(法语,意为“从未见过”。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最早有学者提出这种现象的研究是在1824年,直到196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莱昂詹姆斯,将其定义为“语义饱和”,他认为神经系统有一个固有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点说,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