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底蕴。很多古诗词好用典,除了通俗的“杨柳”与“折柳”之古曲“折杨柳”,这样一样就能看出来的典故之外,还有很多。而现代,大多数入,不要说写,连看都未必能看出来。当然也可以不用典故,可词语的积累总是要的。而积累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如今的阅读方式倾向碎片、快,许多读者又缺少自己进行整合,以至于创作时找不出连贯合适的词句。反观古代,自识字始,就会学各样的经典,读书人自小都要习某一经,而这都是现代所不具备的。
语言演变,让一个讲普通话的现代人去写平水韵的诗词是很有难度的。以原本古诗词的标准,至少要大致对音律,平仄。且不说各诗词的格律是什么,每韵都包括哪些字。单拿一个字出来,有多少人能清楚说出是平还是仄,比如“白”、“夕”。于是这就出现了是以古韵还是今音写作的问题了,莫衷一是。 除了语音的问题,还有语法。同过去比,现代许多人对语言使用不符合古时标准,比如说有的人把名词当形容词用。
诗自然是不会被写完的,但若论好诗,恐言写完,亦不为过。或有一二漏网之鱼,一使人得,即声价十倍,譬如满船星梦压星河,此自不待多言。若以改制,譬如用以西方诸事,现代物件,为超之异之,恐是自欺欺人。不然亦今之波澜风尚而已。 高不高,孤立无法说,须有比较。唐宋使人竞相攀登,而代不能绝,除造化钟神秀外,亦是一览众山小之故。不然一攀而尽,便自言高,恐亦不得高。
个人认为不可能超越。写诗无非就是语言与意境两点。 从语言来说,诗歌的语言应该是"诗家语",而现代人很难具备古代的语言环境,又加上现代教育使学生背的诗歌太少,对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学术接触量不够,因此语言不可避免的运用白话文,其次从语言运用上看,唐宋诗格律极其完备,加上又有拗字拗句等创新尝试,所以这一方面的突破不太可能。
也许是人和时代风气的问题, 诗词在唐宋真的已经被写尽。 明清也好,躯干、血肉都好,可偏偏缺一丝风骨,大概也是模仿的痕迹太重,限制的情感太多导致。 别跟我提纳兰,真是给宋词平均水平提鞋都不够。更别提要和唐宋八大家这种比了。
私以为所谓唐宋于古诗词的巅峰,并不是某一作品的巅峰,而是一种文学体式的巅峰,而这是由无数创作者和传播者共同形成的。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没有办法实现超越。事实上,不止无法超越,连中兴都很难,因为失去了滋养古诗词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