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水浒故事”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是施耐庵的“道听途说”;而是施耐庵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糅合到了水浒故事里——水浒相传为施耐庵所写,但有争议。这里不讨论这些争议,默认施耐庵便是作者——此人可能是小吏出身,后跟随张士诚造反;故而,他对中底层官面/社会运作细节了如指掌,但高层描写就较为苍白;同时,如你所见,他也极为了解土匪/贼寇/义军里面的道道。正因为作者混过黑道、对黑白两道了如指掌,《水浒传》这部黑道小说才能写的真实生动——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把黑道行事逻辑描摹的入木三分:相比之下,经典的《教父》便显得太过单薄。因为从小听过许多土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老家清后期到民国时代的真事,其中一些甚至牵涉到我的直系祖先;因此,我一直觉得《水浒传》说的是真事。因为没有哪个文人能凭空想出如此奇诡、暗地里却又如此符合黑道逻辑的阴暗故事。哪怕《教父》都不行。
扈三娘的故事,可能是施耐庵混黑道时的见闻,被合到王英一丈青身上、同时又把扈成等历史人物拉扯来炖成一锅——此女真实存在,但并不叫“扈三娘”,搭配对象也不是王英;但悲剧的内核是一致的。水浒这本书有许多许多人参与创作;可能这几回是A写的,那几回是B写的;甚至A写的几回里面,又有B或者其他人修改的痕迹……如此种种,杂糅到了一起。所以它必定前言不搭后语。因此针对单独一章的单独一个故事的大致情节进行分析或许还有点意义,说的更多基本就是胡说八道了……
一个必须清醒认识到的事实:这本书实质上是以“演义”的形式记录了一段“官逼民反”的“史实”——但它又不是真正的“史实”,毕竟贼窝里没史官: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些根据民间流传的“只言片语”演绎出来的故事罢了。只不过,施耐庵对故事的选择有自己的标准,从而能把小说写的近乎史实。换句话说,《水浒传》实质上类似现代的“纪实文学”;但这篇纪实文学又不可能真正去采访当事人——所以,施耐庵只能尽量通过揣测去还原他们。
《水浒传》的风格偏“纪实文学”;既然是“纪实文学”,那么涉及“藏污纳垢”的“负面事实”自然不容抹去;但,施耐庵偏偏又是按“小说”(话本)体例写的,一边写英雄一边揭露“其实梁山就是个土匪窝”,这不合适,也不好看——更不深刻。怎么办呢?没错,春秋笔法。正面写英雄事迹,侧面嘛……不妨露露马脚。然后,让读者凭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挖挖后面的真相。
一直不理解扈三娘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不理解她为什么会同意和灭她门的梁山人在一起,也不理解她为什么上梁山。感觉她是个没有骨血的角色,可能作者施耐庵对女性角色着墨不多,没有下功夫琢磨。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现在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杀掉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不算什么坏的事情,这些在乱世还都能勉强接受,但扈三娘和秦明是我一直看不懂的存在。
扈三娘是我最同情的一个女人,她高挑美丽,她武艺高强,她出身富裕之家,可是嫁给了矮脚虎这样好色丑陋、品行不堪的人。而这一切的源头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宋江的乱点鸳鸯谱。——宋江把扈三娘当成一只羊羔,送给了王矮虎这支色狼。而梁山和扈三娘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李逵将她家上上下下杀个干净,就剩下她哥哥扈成逃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