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所守护的共同体,文化和经济不同,是最不容解构的一种存在,解构共同体文化是对文化最大的不了解和误会,以另一种文化去替代共同体文化,首先要问为什么要替代?为什么我们不明确和不能回答我们的体和共同之体是什么的问题?是什么遮蔽了我们这种了解和确认的意愿?当一种文化是解构、替代和无体的,那么我首先犯下了一个掩盖性的错误,就是我们习惯在无体的、它者的环境下追求适应症文化,所谓适应症就是纯以西方化的无体和它体来构造体用用分离的反文化快感、反文化邀宠,甚至以此追求名利光环来遮蔽文化的根源,由此而没有任何知觉反思的情境,而且总能挟势把这种生物性适应症扩充为普遍意志的正当性、合法性。
文化最大的特点,跟经济不同,就是体用不能二分,这就是为什么说其它的可以开放,文化必须是保守的,文化的体和用的关系是守护文化的原型,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文化无尽的用,只要是原型守护住的,就是文化,否则就是体用分离,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歌舞和一切外在形式体现文化的图腾,这种图腾就是文化的炫耀,它是追溯文化原型和体的炫耀,如果哪种文化不追求这种炫耀,那它的文化就是体用分离的,体用分离就不能叫文化,文化一经西方化和异质性解构就不能叫文化,文化是原初的、本来的、绵延的、图腾的、本体的、原型的一经和用结合就是文化,否则炫耀体用分离就是反文化,就是下里巴人对文化一种亵渎和无知。
首先学习不要注重形式,要结合当代社会去学习,比如对古代的一些礼仪要做到懂,而不是完全照做,对于文化要学习,也不是完全学习怎么做,然后挑有用的,符合当前社会的,有变动的去做。其次从传承来讲,很多东西不一定适合哪一个时代,现在认为不符合时代的,不一定将来不符合,所以我们只要把切实了解的,不管你认为对的错的,不带个人感情的全部传下去就好,让以后各个时代的人都会有所参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所有的我们都要一一传承。对于一些不好的传统,我们是要摈弃的,比如迷信。古时候,医学和科学不发达,人们的信仰和寄托可能会是一些鬼神,可是现在医学,科学解释清楚了很多事物,我们就不能再一味的迷信了。
传统文化吗?关键是认知。文言文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这就好比文言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其他人说的表面上的含义,还有就是属于文字本身的深层次含义,再有就是天下万灵,文字之灵的层次。那些古老的中国文字中,在几千年的时间中,吸收了天地灵气,只有真正能看懂的人才能运用这些力量。
政府通过政策促进全社会形成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氛围。现阶段国家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物质和精神措施号召鼓励大多数老百姓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我爱文化我自信”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潮流和时尚。
个人感觉,做到遵循礼仪,严守道义,廉正谦和,知耻常止。就是传承中华文化了!遵循礼仪就有了儒家的君子之气,严守道义便有墨家的侠义之心,廉正谦和就有了道家清静之意,知耻常止便如法家般言行自律。有了这些东西,人的身、心、意、气、就都进入正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