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是古书的特点。每句话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一杯茶,值得深深品味。而读的时间长了,就像每天喝的一杯奶,高营养的精神融入到血液里,我们读到一定程度忽然之间会顿悟――哎呀,原来我们读古书思想上,技术上会提高了一大截哦!开卷有益。当然我读古书是有选择的。
喜欢读诗词,反反复复。有时候,读了数遍才能领略一首词的美妙之处,然后突然顿悟。苏轼的《江城子》,初读并不觉得特别感动,但有一个晚上,读到那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突然就有了很强的画面感,瞬间哭了出来。诗词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很漫长的感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正宮,端正好》)
试问白话文要多少篇幅才能描述出这样的意境?
手头一本文言字典,常备则不虞。昔弱冠之年,好研古书;古书之乐,在于神会;神会之至,可集先贤;与众贤议,在明其道;明其道者,在修己身;修其身者,在广其维;其维广者,在行其道;其道通达,可行天下。
感觉跟现代书差不多,不过有些古人习以为常的东西现代读的很有意思,像《墨子》中有一篇《明鬼》,使劲的论证鬼的存在。虽然知道出发点是好的,也只是时代的局限性,但确实有点想笑
白话文通俗易懂,但是有时间读读古文,可以发现文言文的语言修饰有一种白话文无法企及的美。这种美,用白话文的文法是表达不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