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忆最多的也就是冬至需要上坟,给逝去的亲人送一些“冬衣”过冬。即使身在异乡,不望故乡桑梓,也需要在路口或者小区门口画一方门框,通过先人在另外一个世界的路,点燃草纸,在火光中与寒气的交印中追思先人。作为一年中黑夜最漫长的一天,同时也是北方凌冽、寒风刺骨的季节,冬至总是和阴冷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所以,光明和温暖就显得更为人们所需要。中国人一直把家庭奉为宗教,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一方面,面对那些离开我们的亲人,我们选择烧寒衣给他们带去温暖,遥寄我们的思念情绪;另一方面,面对正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我们选择用甘甜如怡的南瓜羹来一起分享,希望在这个阴冷潮湿的冬夜里大家能与一个甜蜜温暖的梦。
身为一个对南京习俗不甚了解的南京人,我了解到的南京的冬至是既不吃饺子也不吃元宵的。我们烧纸。是的,就是给死去的人烧纸。也许是想告诉他们,冬天来了,在那边也要吃上暖暖的饺子的意思吧。还要吃豆腐和喝鸡汤。其实冬至的时候豆腐我家里真的不怎么吃,不过老人很喜欢做青菜豆腐汤,因为“青菜豆腐保平安”。印象里还有“数九”,似乎也是从冬至开始数的,有什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完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天气就暖和了。
潮汕这边,首要祭祖,一般是在家里拜!然后部分家庭要上山扫墓,注:也有部分是清明或重阳扫墓,因人而异。吃的方面,少不了要吃冬节丸。潮汕人把冬至叫成冬节,表明了他们把冬至和春节看得一样重。这边还有吃了冬节丸就长一岁的说法?
小辈要穿新衣到长辈处拜谒,又称“贺冬”,礼俗基本和过年一样。这一天要喝一年只做一次的冬酿酒,又叫做“酒娘“。这是由米酒和桂花酿制而成,看着那金黄的色泽,闻着有桂花的幽香,入口又是一阵绵甜,好不怡人。
吾乡安徽淮区的冬至习俗是烧纸祭祖,曰「送冬衣」。大约是冬天要到来了,天气转凉,担心先人在彼岸受冻,要给他们汇去置办过冬衣物的财资。虽是不太环保的陋习,却温情如斯。
我们乡下冬至会拜拜神,然后就是包“煮汤”,这玩意长得跟饺子一样,不过是用糯米粉做皮,馅料是韭菜花生猪肉,每个都有半个巴掌那么大,乡下的大陶瓷碗一碗也就装两到三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