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彻底忘掉书中的全部内容吗?我的感觉是从来不会,即使忘了绝大部分,但每本书都总有一些东西是你忘不掉的。比如书中的一个观点——你可能忘了他是怎么说的,但不会忘掉他想表达什么;一本书体现的某种风格——比如这书是枯燥的、无养分的、或者活色生香的、引人发笑的、或是真正意味深远的。诚然并不是所有书都是好书,所以如果有兴趣,你只能用你的时间去甄别。但这并不是浪费时间,积累下来你会发现,你会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在语文课老师讲课考试时发现某文章某人是你读过的,内心喜悦。你还会发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人事物(比如从古希腊神话故事到近现代的人物著作)当别人不知道时你能回忆起来你能知道,这还不自豪吗。更重要的事,你和别人聊天时你的谈吐你的知识修养来源何处?多读书,读书开心智,展气质。最重要的是,读书笔记,自己的感想体会,不求多,但要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感悟真的是次次不同,你会因你的成长而开心。
我高中的时候,看过许多鲁迅写的书。但绝没有看过《伤逝》。但是,我会把握鲁迅的思想脉络。首先他有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可以说这两部书,体现出他生平思想的变迁。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白学的,不是用不上的。所有学过的知识会潜移默化到你骨子里,来帮助你推理、推断 。我也突然明白了为啥鲁迅可以作为文学家了。他的每一处描写都体现了他思考的波动。但他的思想却又是“稳定”的。鲁迅一生就是一部有主题的大著作。
第一:本身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只要书的质量够高,而且我喜欢。第二:广泛的知识面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有利。第三:指不定你什么时候会用到你偷闲的时候看的书上的知识。第四:当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也许就会从量变向质变转变,你对世界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所以读书是为你的成长服务的,用不着为了阅读量而被书绑架,相反的,你要能驾驭读书这件事。至少你不可能不遇到除了课业本身之外的社会、人际等等没人能给你正确答案的问题,那么就去读课外书吧,一来打发时间、二来转移注意力、三来里面未准就有你需要的答案。
如果只是浅浅的阅读的话,只不过可以在谈话的时候多一些谈资,对你的人生并不会起到关键作用。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话,还是找一些有“钱途”的东西来学比较好,如果恰好又是你喜欢的至少不讨厌,那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