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阳明先生是中国儒家的最高阶段,作为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无神论的文明和文化,儒家一直致力于解决人与人的问题,佛家和道家虽然研究和相信超自然力量和死后归宿,但对儒家来说一直只是个个人选择的旁门参考,然而儒家也始终在对个人的终极归宿和终极关怀上有所缺失,阳明先生在补全这个方向走到了儒家的极致。
要谈阳明先生,就绕不看朱熹先生。前面有答友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阳明先生的理论,而是另一位伟大的儒家大师,圣人,朱熹的理论,儒家从无神论出发,探讨在没有神的参与和奖惩下,实现人的道德提升和人类社会的善和发展,但也始终没有放弃在理论上对终极真理或者说超自然真理的探求,这在儒家思想里往往用天或者天道来表述。人的善恶观和取舍,是否符合比人类文明大道更高级的大道的规律,是儒家一个隐含的终极话题。而朱子的回答是,在承认存在一个比还处在探求大道的人之道之上的天之道的基础上那么为了以更快的方式接触到天道,那就可以抑制仍然残缺的人性,而直接归属天道。这是一种超验的捷径。其实在方法论上,朱熹的构想,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几乎没有操作性,提出的格物法,绝非人力所可为。同时,朱熹的理论被后人推向极端,由于他提出的致知的方法太过艰难无法操作,那么作为似是而非的道德实践的灭人欲,便又成了一个禁锢,本意是解放灵魂的工具却成了灵魂的牢笼。
阳明先生曾经认真实践过以格物求致知的方法,然而毫无所得,并从此展开了对这个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并以此为原点,逐一去重新理解和寻找存在论上的天道、人道、终极归宿、以及方法论上的知与致知的新的真理。也因阳明先生的这段伟大的心路历程,不但让阳明先生实现了一个伟大的、精彩的成圣人生,也为儒家在终极价值以及在人和超自然的终极价值直接对接,站到了临门一脚的球门之前。
也许可以简单的说阳明先生悟的道就是一字之差,从朱熹先生的“知”,到阳明先生的“良知”,从“致知”,到“致良知”。在阳明先生那里,通过对超人类或者超自然的天道的追寻,其实却让儒家的追求反而又回到了人本身。天道,如果没有人心,那就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认为其并不存在,这一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唯心哲学有那么一点旁注的味道,然而,阳明先生在这一点的唯心超验味道以外,仍然把关怀放在了现实中人心的安放和超越上,他的心学四句,以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为对话对象,重新阐述了人类要追求的知,是良知,而格物,不是被动且毫无选择毫无自觉毫无自主的接受天道的启示,而是去抵达良知的工具。
那么,除了阳明先生再一次在儒家思想的实用性、济世或者治世的理论上的发展之外,前面提到的,无神论的儒家在个人的终极归宿和关怀上,又有何悟和推动呢?请一起深念阳明先生仙逝前给这个问题的最后八个字答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悟到了什么,我不知道。我看过王阳明的传习录。我能解释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说的其他的什么山中花心中花,诸如此类我都忘记了。儒道两家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还有部很厉害的经,就是黄帝阴符经,只有五百多字,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真家伙。我学论语读道德经钻研逻辑,最后精神非常痛苦,无法摆脱,就是靠黄帝阴符经解脱的。我不能说我看透了一切,也不能说我拥有了智慧。我只能说,根据一个普通过来人的经验,说自己的体会:读书先从论语开始,对字词查一查,形简单的逻辑知识,把论语形成体系,这样足够你用一辈子了。至于专业知识,那是另一回事,并且无论何种专业知识,都必须以这种知识为基础。好奇心害死猫,你这时可能会想窥探宇宙大道,那么你读道德经。读道德经你也不必从头读起,你试着证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你能证明得了,道德经西方哲学你都不必读了。当然你是搞研究的除外。告诉你们一句惊心动魄的话,凡是涉及宇宙终极的书,不论长短,你钻研进去都是惊心动魄的。我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孔子的天命观是最柔和最温情默默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告诉我们去人欲,存天理。人的本心无善无恶,只不过给私心杂念蒙蔽了本心该有的善念。私心杂念多了就会产生恶念,那么烦恼就会源源不断,慢慢侵蚀本心。只有去除没用的私心杂念,让心归于平静自然。达到至诚境界,就能洞悉万物规律,万物皆备于我。心即理,当你心认可什么,理就是什么。知行合一,当你心认可什么,你就会产生必然态度立刻行动。就像在街上看到美女,就会立刻喜欢多看两眼。致良知,做任何事情都能符合本心的良知合乎于自然规律,不偏不倚。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我第二次参与这个话题了,开悟、禅定之类根本就不存在,给大家推荐一本张德芬翻译杰德.麦肯纳的《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作者用极其幽默风趣的方式阐述了他的观点笑骂全世界的灵修教派、机构、各大宗教,让在灵修道路上寻寻觅觅不得其所的求道者得知另一个层面的真相。而我的过往经历和近半年体验过程就是对杰德的观点的最佳解读!这个真相就是“没有真相”!不过我在此过程中确实学会如何放下曾经执着的追求和一切贪欲并深刻的认识到真正放下才能更好的包容理解他人、学会并认知了人性虽本善又是残缺不完整的,l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回归大自然!
常话道: 心动不如行动。现实中是,所有的行动,首先是意动,才有行动。王阳明则告诉我们,要想知道事物的属性,需边了解边实践,只了解不实践,了解的仅为事物的表象,光有实践而不去了解真相,实践就不能深入;这与我们前些年的,真理与实践大讨论颇为相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次序有些差别,前者是--知行合一,后者是--行知归一。翻来覆去揭示的是,人类如何认知事物的法则。由于,不同人群生长背景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差异,形成了多种学术流派,不论把戏如何变,最后也是殊途同归。
王阳明授业时文徒子徒孙道:刚才你们可曾有人听到或是闻到五谷之气?
弟子们不禁对视互望,只觉先生必有深意。均不敢轻易作答。
一柱香时间过去,没人回答。
两柱香时间过去,依旧如此。
王老头无可奈何,悻悻离去。
学生们更加自责,跟随先生学习经年,耗损家资无数,竟还是不得其法,答不上来!这成为无数人生平未了的一大憾事!
于是寄望于后人能有天豁然贯通。。。。。。
一代一代又一代。。。。。。
就到了满清。
终于被一个人悟到了!!!
豆腐干就花生米能吃出火腿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