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fen Oesser(1999)的那篇论文中,使用了碳十四标记的Winstar小鼠皮肤组织水解产物作为实验用的口服物,并没有鉴定该水解产物的确切成分。喂食实验用小鼠时,对照组在服用等比例的水解产物,额外服用了碳十四标记的脯氨酸,显然不合适。Gut-sac鉴定肠道吸收情况的实验中对照组仅仅使用氯化钠溶液,这真得不能说明明胶水解产物的吸收状况。同时本文中也显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肤中碳十四积聚无明显差别。Modori Tanaka等(2009)的论文中也同样存在对照组设定问题。我相信在UV照射的情况下,他们单独给其中一组老鼠喂食松阪牛肉,老鼠的皮肤也很有可能会得到保护。
此外,文中多处Data not shown,只有两组可展示的形态及电泳数据,却将讨论深入到了分子机制的程度,这应该不太合适。周双琳,王海燕等(2011)的研究中,我想安慰剂效应应该被忽略了。“Sumida(2004)等通过试验评估了日常摄取CH(10g)对皮肤的影响。试验组为20位健康的日本女性,对照组为19人,服用安慰剂。在试验的60天中,发现试验组女性的皮肤吸水能力逐渐上升,不过相对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不够显著。值得强调的是两组都有服用400mg维生素C,因此胶原蛋白的合成效果可以考虑是维生素C带来的[13],但这是一个双因子试验,而且服用的Vc剂量很大,也并未否定胶原蛋白对皮肤的改善作用。”这段话读来有种非常微妙的诡异感。
不知道到底小分子多肽是否可以被用作原料去合成蛋白质,但人体内的很多蛋白质是特定的因子或递质,可引发特定生理功能的物质。而这些蛋白质水解后的小分子多肽,如果恰好具有这些蛋白质与受体结合部位的特定化学结构(很多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类的药物用以拮抗/激动受体的,就是使用结构类似物,以相同的部位的结构去抢占受体)。水解蛋白得到的小分子多肽是可能具有同样的生理活性的。
但问题是这些多肽口服和注射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口服多肽,恐怕会更彻底的被分解,而注射就有可能产生生理活性,但问题是这样的物质如果注射,恐怕是要以药品来注册,这恐怕很不容易。
利用现成的短肽合成新的蛋白,以目前的学科发展认知水平来讲,在人体内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看到,正常的蛋白合成的路子是mRNA翻译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只有AA,没有短肽什么事情。
唯一有可能掺入的就是翻译后修饰过程中的蛋白剪切和修饰,比较有名的就是泛素化,另外有一个类似的途径也是在蛋白上标记Tag,但是具体的忘了……问题这也不是短肽,更遑论是用短肽来合成蛋白了。胶原蛋白么,存在大量的三单元重复序列和修饰后的氨基酸残基。体外做做还是有希望,但是体内想通过对水解进行逆向工程给合成出来,纯粹靠脑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