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是家畜、禽、啮齿类动物和人共患的传染病, 又称“旋转病”。其病原体为李氏杆菌,临床症状主要以脑膜 发炎、有时有败血症状和流产为特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伤口传染。仔猪和妊娠 母猪易感。发病季节多在冬季和春季,因缺乏青词料,.伺养管 理和卫生条件不好,猪群拥挤、运动不够、词料单一、质量低 劣、天气突变等都可引起发病。李氏杆菌病发率虽不算太高,但死亡率却很髙,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家兔常见的一种危害较大的呼吸道传染病。各种 年龄的兔都可发生,但以幼龄兔和体质瘦弱的兔更易感染。病原: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而细小的短杆菌,长1~1.5微米,宽0.3~0.6微 米,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本菌 存在于病兔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出物里,健康家 兔的鼻腔、口腔、咽喉等处可能带有此菌,对外界环境的抵 抗力很弱,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即可迅速死亡,一般 消毒药都可将其杀死。家禽、鼠类及人共患的传染病。猪发病后的表现,主要为败血症症状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一般为散发,发病率很低,但病死率很高。其病原体是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小杆菌,现在已知的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对猪致病的以2型较为多见。本菌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粪便、干草上能生存很长时间,能耐食盐和碱,但常用的消毒药能将其杀死。
在本病的急性和亚急性病例可见肺脏有出血性梗死和水肿病变,内脏实质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坏死灶,淋巴结肿大,腹腔内有较多的腹水渗出。此外,有脑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出血和不同程度的水肿病变。慢性病例还可见到子宫炎,甚至积脓病变。在预防上,平时伺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好环境卫生,定期消灭老鼠。在治疗上,本病可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如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100-200毫克)、青霉素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等肌内注射,每天1-2次。但是已出现脑神经症状的病兔一般预后不良,建议淘汰并采取无害化处理。
正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危害养兔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其主要特征是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淤血肿大和点状出血。该病常与李氏杆菌病混合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是危害养兔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其主要特征是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淤血肿大和点状出血。由于本病是人畜共患病,对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必须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相关场地兔笼等的消毒工作。该病常与李氏杆菌病混合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河北省平乡县某养兔场发生了一起兔瘟与李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病例,在当地治疗无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