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化学工作多年的刘泽川介绍:“荧光剂分很多种类,有的无毒,有的有毒,需要看具体的配方。对于洗衣液中的荧光剂不用过多担心,基本上是无毒的,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通过查阅资料,中商联洗染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专家组组长汪学仁曾表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就开始被广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对皮肤、眼睛没有刺激性,没有皮肤致敏性和光毒性,经口毒性和经皮毒性为无毒或低毒。网传视频中拍摄者不断强调荧光剂有残留,是偷换了残留的概念,“就因为有荧光剂附着在衣物上,才达到了增白的效果。如果没有残留,那我们何必用它去洗衣服?完全没有意义了。”汪学仁说。对于紫外线灯照射指甲时,指甲处仍有些许光亮反应的情况,汪学仁表示,由于指甲当中本就含有磷,因此无论是否有荧光剂残留,都会出现发光的反应。由于荧光剂具有“自限性”,一旦剂量过大就降低了增白的效果,甚至失去了增白的效果,所以尽管我国对于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添加量没有明确规定,但也不会有商家过量使用。汪学仁强调,只要市民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有质量保证的洗涤产品,就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在洗衣服时多用清水清洗几次,减少衣服表面荧光剂的残留,就不用担心。洗衣液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洗衣液,每种洗衣液都注明了所含成分,其中明确标注不含荧光剂的洗衣液较少。正在选购洗衣液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达州新报记者:“我选择洗衣液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味道好闻就可以了。”家住柴市街的张雪华对于选购洗衣液也有自己的标准:“我选择洗衣液主要看品牌和品质,哪个洗衣液洗得干净就用哪一个。”关于洗衣液含有荧光剂的问题,张雪华表示洗衣液又不是用来吃的,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洗完衣服多用清水洗几次就好了。荧光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作增白剂使用。它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高产品在日光下的白度。我国国内最大类的荧光增白剂为VBL、CXT及造纸用液体增白剂。一般可以将增白剂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溶性的增白剂,另一类为水不溶性增白剂。前者可用于纸张、涂料、洗衣粉、棉织物的增白剂。另者可用于化纤,塑料等物品的增白。
就是对纯白的衣物——注意,是纯白的,比如白衬衫。在清洗干净之后,打一盆清水,倒入一墨水瓶盖的纯蓝——注意是纯蓝墨水,比如上面展示的英雄纯蓝墨水。将衣物放入之后漂洗,然后取出再用清水漂洗,晾干,就可以啦。这样处理过的衣物,在灯光下会略微发蓝,因为有纯蓝墨水嘛。但是在日光下,就会白的亮眼,原理就是上面荧光剂的道理,用蓝色的可见光补偿衣服白色纤维被氧化发黄的颜色,于是显得更白。我上学的年头,还是用钢笔的,所以纯蓝墨水是平日必备的,不知现在的孩子还用不用。至于荧光剂环保与否,做过实验的都知道一句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如果很少用,那基本是没什么危害的。但如果经常用,尤其是用在贴身衣物和日用品上,还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荧光剂是一种会溶于液体并随之迁移又很难去除的化学物质,所以一旦洗衣液中的荧光剂附着在衣物上,用洗衣机大力清洗,也不用担心被洗掉。可以在衣物上保持很久,让衣物保持亮白。
关于洗衣液中含有荧光剂的说法由来已久,网络上也一直存在“洗衣液荧光剂对人体是否有害”的争论。记者实验发现,普通衣物使用带有荧光剂的洗衣液清洗,经过正常洗涤程序,并不会在衣物中产生大量残留。为了测试洗衣液中的荧光成分是否会在衣服和皮肤中产生残留,记者从超市购买了3款洗衣液,为方便读者辨识,分别标记为a、b、c。将a、b、c分别倒入玻璃杯中,在暗房中使用紫外线灯照射,三款洗衣液均呈现出亮蓝色、亮红色和亮绿色。随后,将记者准备了3块棉质白色方巾,分别使用a、b、c进行清洗。第一遍清洗后,棉质方巾中尚有泡沫,使用紫外线灯照射,依然可以看到荧亮色。在第二遍清洗后,棉质方巾中的泡沫已经消失,使用紫外线灯照射,荧亮色已经很微弱。第三遍清洗后,再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很难发现荧亮色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