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强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病",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
嫉妒心理对与青少年身心发展都是有害的。有人曾说过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它具有最持久的消耗力,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心怀嫉妒的人,往往妒火中烧,忧心仲仲,人际关系不良。种种消极情绪的淤积,极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神经衰弱,经常腰酸背疼;嫉妒者多脾气暴躁,性格敏感多疑。上述这些状况若不能有效改善,就会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影响各方面顺利发展的不良性格。嫉妒者有时还会对所嫉妒的对象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方式,例如用冷言冷语、背后说坏话、故意挑毛病等方式,设法令对方难堪,打击自信心。甚至导致伤人及人身安全的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造成害人害已的恶果。因此,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嫉妒心理中走出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培养孩子豁达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孩子好胜心强,希望自己能够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积极的上进心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但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懂得,人人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那种只允许自己领先,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是不恰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指导孩子学会不断自我完善。当孩子对某一个同学产生嫉妒心的时候,便会对这个同学充满莫名的愤恨。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发泄。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比自己强,找一找别人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发现其中值得自己借鉴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启发孩子与自己嫉妒的同学交朋友,消除妒意。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恰当的努力目标。帮助孩子困难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最理想怕方法是,指导孩子清醒地认识到各个方面都超过别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超过一个比你强的人,但你不可能超过所有的人。一个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一切都顺利。要承认和接纳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事实。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确定恰当的的目标。这些目标定得即不要过高,过于苛求自己,使自己难以实现,最终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同时也不能过低,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理想的目标是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略高于现有水平一些,使自己通过努力便能实现。父母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起多种自我评价的指标,和学会享受多种生活的乐趣。事实证明,孩子只看重自己某一方面的本领和能力,会更多地体验到压力和失败;若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总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而获得应有的自信和自尊,避免受挫感的产生,减轻来自学习和生活的紧张。这样,便可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
对你孩子嫉妒心强的情况,可采用下面方法予以纠正: 适当适度的表扬。对嫉妒心强的孩子进行表扬更要注意分寸,不可过多。可以把引导他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作为重点表扬的内容,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促使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继续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逐步扭转嫉妒心理。 引导幼儿评价。可以讲一些相互学习、团结友爱方面的故事,和孩子共同评价各角色的优缺点,让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绘画、手工、小制作等说说哪些地方好,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在提高幼儿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渗透辩证的观点,逐渐影响他将来对人对事的态度。
感到嫉妒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样的待遇,假如此时家长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嫉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觉得球队一个队友比自己上场的时间长,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加强练习的话,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时,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练的选择,却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通过联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或者,当孩子对别人父母对子女所倾注的重视感到嫉妒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消除孩子的误会。5岁的美美因为妈妈错过了自己在学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满,“别人的妈妈都来了!”于是,妈妈就让美美在家里面给自己开了一个专场晚会。这样一来,美美明白了妈妈其实很关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别的同学了。
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绪趋向却并不难。当孩子妒嫉心理爆发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经常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搞破坏、哭泣或者说妒嫉对象的坏话等等。有时候,妒嫉心理也会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如胃疼、难过、焦躁、情绪低落或者没有干劲。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比如,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玩秋千,站在一边的3岁的儿子委屈地要哭,这时候妈妈就可以说,“看,爸爸一直陪着姐姐玩,把我们都冷落在一边了,这真不公平,对不对?”如果孩子表示同意,家长就可以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叫做“妒嫉”——“我知道你觉得妒嫉,是不是?不过这没什么的。”家长的理解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这种时候,孩子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家长耐心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