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投资—— 投资动脉就像投入养老保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伴随一生的危险,投资你的动脉健康就像投资养老保险。”为动脉投资,是胡大一教授给大家提供的第一份新年规划,而投资动脉,需要从年轻时做起。如果饮食不健康、大量吸烟,特别是过度疲劳,到中年以后,就把心血管病的“火山”弄爆发了。血管中“垃圾”越堆越多,就像包饺子,饺子馅儿越来越多,皮越来越薄,破裂的危险越来越大。如果熬夜、吸烟、不控制血压,就会出现斑块破裂。
一种新观念—— 走路代替饮酒保护心脏
“如果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慢跑,达到升高好胆固醇的作用和喝酒是一样的。”应该多走路,树立保护心血管的科学观念。
每逢新年这种节假日,便常有因大量饮酒诱发脑出血病,喝死在酒桌上的事件发生。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发生酒精性心肌病。胡大一建议,不喝酒的人没必要买酒预防心血管疾病,如果喝酒不舒服就不喝。喜欢喝酒的人要少喝。白酒一天50毫升,葡萄酒一天不超过150毫升,啤酒一天300毫升。而胡大一教授自己就是限制饮酒加强运动的实践者。他带计步器每天坚持走一万步,十一年来从未间断。
一个新改变—— 保持饥饿就是保证生命质量
“适度保持饥饿感就是保证生命质量”。这是胡大一教授给出的新年饮食规划。 饮食最重要的前提是控制总量。没有什么绝对可吃不可吃,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不好改,但总量控制八分饱。实际上吃八分饱,不但有利于健康,也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的质量。
胡大一说,过去我自己饮食控制非常困难。食欲好,吃什么都很香。而且我这个年龄,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在河南重灾区,当年饿肚子的感觉太强烈,现在见什么都很香。孩子不吃的东西,我自己打扫战场都吃光了,一粒米都不剩,怕浪费,结果把身体搞坏了。现在到餐桌,不想吃的我坚决不吃,想吃的也留有余地。保持饥饿感也是一种幸福。
1.剧烈头痛
这种头痛没有明显诱因,很多人开始都是断断续续头痛,但后来转化为持续性头痛。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症状持续的时间可能不一。
2.眩晕难受
专家介绍,很多人在发生脑溢血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晕眩,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抬脚费力,甚至摔倒在地上。
3.一侧麻木
很多脑溢血发生前都会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别是无名指!如果常常感觉左右半身麻木,应该考虑脑内小血管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麻木的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了。
4.眼前蒙黑
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重影。这些都可能是脑溢血的前兆,千万不能大意。
5.舌根发硬突然感觉舌头根部僵硬,舌头膨大,说话说不清楚,甚至舌头痛、吞咽困难。
6.经常呛咳
在喝水或进食的过程中莫名出现呛咳,这也是很多人脑溢血的先兆。
7.哈欠连天
一些病人还介绍,他们会不分时间、地点而情不禁自地打哈欠。其实,这正是大脑缺氧的征兆。
8.握力下降
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个东西明显感觉拿住了,却掉在地上。有时还伴有讲话说不清楚。
9.常流鼻血
如果正常流鼻血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伴有高血压,还经常会出现流鼻血的症状就要小心了。专家介绍,高血压患者经常鼻出血,半年内很有可能出现脑溢血。
10.白天嗜睡
一些人在脑溢血发病前都会出现嗜睡的症状,即便是在精神很好的白天也睡意明显,有非常疲惫、睡不够的感觉。
心脑血管崩溃,应该指的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梗塞、脑血管破裂等猝死或卒中意外,10个动作里,多数风险在于不当运动或行为可能导致骨折,有的可能与血管风险沾点边,哪来的其中一个动作一做就直接导致血管崩溃?
他特别强调,“65岁以后”这种界限说法最不靠谱,“我自己亲眼所见,全人群里40来岁冠心病甚至猝死的人很多”,也有人七、八十岁了,连血管硬化都没有,不能一概而论。
与其担心“回/低个头、扭/弯个腰、起个床”就会“心脑血管崩溃”,不如到医院做个专业的心血管病风险预测,从你坐下来,医生就开始面诊,然后据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家族史、腹部中心型肥胖程度、血压值、血脂值、血糖值、是否规律性持续性运动、有没有抽烟喝酒等,给出一份十年内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预测,比如20%,那就很高了,再进行上述针对性的防与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