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诸多省份都有生长和分布。茵陈蒿又叫绵茵蒿、绒蒿,是一种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叶子细小,多呈灰绿色,但是叶子却很茂密,嫩叶的表层生长有白色的细小绒毛,给人很柔软的感觉。茵陈蒿的花是白色的,花瓣较小,花期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花瓣多为白色。茵陈蒿有非常浓烈的香味,能够让人心旷神怡。茵陈蒿能够入药和食用,这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茵陈蒿性凉微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疥疮、瘙痒等病症都有着非常好的疗效。除了能够入药之外,茵陈蒿还能够食用,一些菜肴中加入茵陈蒿,能够使菜肴更加可口,更加滋补。植株: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根: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利胆作用: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茵陈二炔、茵陈二酮、茵陈炔内酯亦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对肝脏的影响:给予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天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克,第8天作组织学检查,可见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与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陈中某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四氯化碳或半乳糖诱发的大白鼠肝细胞细胞毒性的作用。解热作用:实验表明,茵陈素水悬剂对大、小鼠正常体温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香豆精,咖啡酸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茵陈滞及茵陈素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的代用品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