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视觉里比较经典的问题,还挺好玩的。答案是深度线索帮助人形成了大小恒常性,也就是,因为能够知觉到电视远、手机近,所以怎么想还是觉得电视里的图像大。经典实验是Holway&Boring(1941)做的(Determinants of Apparent Visual Size with Distance Variant on JSTOR)。在这个实验里,被试坐在下图中这样一个走廊拐角的地方,一边是比较刺激(图中被试正对着的那个圆),它距离被试永远是10英尺,被试可以手动调整它的大小;另一边是标准刺激,它的视角永远是1度(大概是伸直手臂后大拇指指甲那么大),但距离可在10英尺到120英尺间变动。任务是这样的:右边那个圆在不同距离上移动,但视角恒定为1度(即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不变),然后被试需要调整左边那个圆,使左边的圆“看起来”与右边的圆相等。这样实验者就可以知道视角不变的圆在不同距离上被“知觉到”的大小是多大了。实验条件有四种:
1.被试用两只眼睛看这两个圆,因为深度的主要判别线索之一是双眼视差,所以这个条件下深度线索最充足。
2.单眼观察,此时没有双眼视差了,但背景信息都在,所以也是有较多深度线索的。
3.单眼、通过小孔观察,这时周围的背景信息被去除了很大一部分。
4.加的这个帘幕可以理解为将几乎所有除刺激(圆)以外的背景信息都去除了。结果图的横坐标是那个标准刺激与被试的距离,纵坐标是被试手动调整的比较刺激的大小。假设:如果被试不会因为远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大小直觉,那无论标准刺激有多远,被试都会将比较刺激调整成同样大小的。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图中虚线的情况,即斜率为0;而如果被试会产生大小恒常性(即近大远小这种判断标准),则当被试知道刺激离自己远的时候,就会觉得它更大,那么斜率也就会变高。实验结果:
1.双眼观察时斜率很高,也就是说虽然标准刺激的视角永远是1度,但当它距离被试越远的时候被试会觉得它越大。
2.单眼观察时斜率降低了,但也还比较高。通过小孔观察、加帘幕之后斜率显著降低,也就是说,此时即便标准刺激离得很远,被试也不会觉得它比近的时候大很多。至此可以说明,当深度线索减少时,被试受大小恒常性影响就小了,然后视角大小不变的刺激无论实际上离被试有多远,知觉上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带入到问题中这个例子,如果让你从小孔中看电视和手机上一模一样的视频,周围都挡上,从画质、音效等其它方面也无法判断哪个是电视、哪个是手机(主要目的是不让你知道实际上哪个大、离得远),那就不会产生“还是电视大”的感觉了。
我认为应该是视觉欺骗,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图像景物时,出现的视幻觉。这种幻觉使人感受到的和现实中的景物不符,使人感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视幻觉的原理很复杂,这里只能笼统的概括,不能详尽的解释。中文名视觉欺骗定位视幻觉令人感觉使人感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一部分原因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原因色觉差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所导致的眼睛所见到的图像在左右脑中处理时产生了不同的应激反应。右脑(本能脑·潜意识脑)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念力、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左脑(意识脑)·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如果从色觉方面来说,是你适应了黑点的灰度深色,就把灰色当成了白色,当你再去看别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就会恢复原状。
我觉得,一个原因是近距离观察物体带来的眼睛“对焦感”,比如眼球的会聚引起的眼外肌紧张,睫状肌疲劳等;另一个原因是看近物时,近物以外的背景是相对模糊的,所以产生景深感。而观看真正的大屏电视时,往往与眼球之间的距离较远,无论从“对焦感”和景深感来说和贴着眼看手机的差异都是显著的。还有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有些错事图你一开始不知道这是别人故意设计的你可能会随着设计者的意思去看换一个角度之后等你自己拆穿真相再来自看你可能不再会有第一次看到的那么强烈的冲击感所以如果有人能够有能力将手机和电视的分辨率什么的调到肉眼看上去相同的效果然后以错视的角度去观察你不一定会认为电视机比手机屏幕要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