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健康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对身体影响不太大。当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 20% 时,则对健康有严重影响;超过总血量的30%时就会危及生命。因为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遍及全身。它保持着整个身体与外界环境间的联系,也维持着各器官组织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说来,血液具有如下重要的生理功能:
(1)运输物质: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都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供其利用;全身各种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肾、肺、皮肤及肠道等而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药物也要通过血液分布到体内不同部位。
2.维持组织的兴奋性: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3.调节机能: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组织的特殊产物及一般代谢产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肾素、组胺、二氧化碳和乳酸等都要通过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器官组织,从而对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4.防御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血浆中的各种抗体有免疫作用,从而使机体能防御外界有害因素的入侵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由于血液具有上述重要的生理机能,一旦血液的总量过分减少,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变化,都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输用的血液来自何处?尽管如今有了多种血液代用品,但志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仍然是一个重要来源。也许有人会问: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各种运输功能。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对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很有必要。但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占体重的7%~8%,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血量为4200~4800毫升。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调节,血压仍可维持正常,没有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较快得到恢复。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放出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一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可使血量在1~2小时内复原;损失的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加速合成,可在1~2天内完全恢复;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来补充,红细胞数量可在1个月左右复原。因此,正常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献血前1天睡眠要充足,献血后应休息1天,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如果身体不适(如患感冒、腹泻等)以及妇女月经期间,就暂缓献血。
在身体里,到处都是四通八达的“河流”——血管。在“河 流”里,奔腾着滔滔不绝的红色“河水”——血液。
你的皮肤哪儿破了,哪儿就会有红色的血液渗出。而这些渗出的血液,很快地又会凝成一团,堵住“河流”的“决口”——划破了的地方,这是因为在血液里住着许许多多血小板。
血小板对皮肤伤口的抢救工作很有趣,它一从血管里流出来,立即“粉身碎骨”,破裂后,放出的血小板因子和血浆凝血致活酶原,在钙离子的帮助下,相互作用形成凝血致活酶;血液里的凝血酶原在钙离子以及凝血致活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少量凝血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和血小板因子 的作用下,变成网状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人体里的 “水泥”,它会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纤维。这些纤维再相互交错、重叠,终于堵住了“决口”,使血液不再往外流了。过了几天,凝结成为坚硬的痂皮。
皮肤哪儿破了,哪儿就会有红色的血液渗出,而这些渗出的血液,很快又会凝成一团,堵住划破的地方—这是血小板对伤口做抢救工作的结果。血液里住着许许多多血小板,它一从血管里流出来,就立即“粉身碎骨”,放出的血小板因子和血浆凝血致活酶原,在钙离子的帮助下,相互作用形成凝血致活酶;血液里的凝血酶原在钙离子以及凝血致活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少量凝血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和血小板因子的作用下,变成网状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人体里的“水泥”,它会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根根又细长又长的纤维。这些纤维再相互交错、重叠,终于堵住了“决口”使血液不再往外流了。过了几天,伤口就凝结成了坚硬的痂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