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不足
因顾虑经济问题或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我国人群使用降压药物一般剂量相对较小。但对于一些体表面积很大、 肥胖或血压难控制者, 应有选择性地增加药物剂量。须注意,平时小剂量的利尿剂, 将不适用于一些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联合用药不合理
联合用药合理与否将影响降压疗效, 其基本原则应为不同机制联合, 以协同降压作用, 并尽可能相互降低不良反应。对难治性高血压最常用的联合方案是CC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以及利尿剂, 同时根据患者交感活性选择抑交感药物。
但在临床实践中, 联合用药的不合理现象很常见, 主要是使用了指南中不常规推荐的联合方案, 如ACEI与ARB、 ACEI (或ARB) 与β受体阻滞剂及中枢抑制剂联合; 更有甚者, 选择同类中不同种药物的联合, 如尼莫地平与氨氯地平。
服药时间不当目前大多数患者使用长效降压药, 其特点是起效及达峰时间相对较慢; 而部分患者急于降压显效, 或未遵医嘱,致使许多每周随访1次的患者, 每次血压不达标就换一种方案。长此以往, 将人为地造成血压不达标。
临床医生应向患者作好解释与就诊后嘱咐工作,劝其耐心观察, 可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大剂量或联用降压起效较快的药物, 坚持在患者服药2周左右进行随访并调整剂量, 除非有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或确认降压完全无效, 否则不宜频繁换药。
患者尽管使用的是长效降压药, 但现有长效药很少有百分之百的谷峰比值 (T/P)。因此,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凡是服用2倍以上剂量或2种以上药物, 均鼓励其分次服用 (一般日服两次), 每次服药时间宜在血压 “峰值” 到来前2小时左右 (如晨起6、 7时及午后2时), 这种 “错峰” 服药, 有助于控制 “晨峰现象” 及夜间高血压。当然, 可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规律来调整患者的服药时间。
药物选择不当
高血压发病机制存在异质性, 在用药选择时应针对患者的发病机制, 坚持个体化原则。对于容量负荷增加、 交感兴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的患者, 须针对性用药或有侧重地增加某类药物的剂量。例如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 或老年患者, 常为盐敏感型, 有排钠利尿功能减退或治疗中代偿性钠水潴留, 应优先选择利尿剂, 否则患者血压难以达标。
不同年龄、不同病理阶段的患者, 血压升高有不同特点。老年人多以收缩压 (SBP) 升高为主, 应予以钙拮抗剂 (CCB)、 利尿剂; 而中青年多以舒张压 (DBP) 升高为主, β受体阻滞剂、 非二氢吡啶类CCB、 α受体阻滞剂可能疗效更好。
即便是同类药物, 亦要根据不同药理学特性正确选择。如尼莫地平属脂溶性, 可通过血脑屏障, 扩张脑血管作用好, 但外周血管选择性差, 若用此药降压则难以达标。
同理, 在利尿剂中 (如无反指征) 应首选噻嗪类(样) 利尿剂。袢利尿剂虽利尿作用强, 但持续时间短, 降压作用差, 一般仅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时 (部分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 而改用袢利尿剂或有效)。
另外, 同类不同种降压药的作用亦有一定差异。因此,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的选择用药, 应结合患者的致病机制、 血压升高类型、 降压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优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