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是个移民多的国家,饮食也很丰富,不仅从意大利到墨西哥到泰国都有正宗的餐馆,并且有很多祖国的食物帮我完善了味蕾地图,比如螺蛳粉,福州鱼丸,肠粉,早茶…这些反倒是出了国才第一次吃到的。根据在餐馆时候的打工经历还有在不同餐馆尝试的体验,我也为自己添了新的技能:咖喱叻沙,马来豆腐,意大利面,干炒牛河……最近刚刚尝试了腌腊八蒜,解锁新的厨技也是生之欢喜。我的日常饮食,从一日三餐变成了少食多餐,咖啡取代米饭,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现在我一个月吃一次米饭,曾经变着花样的面食几乎完全被面包取代。我吃很多蔬菜,自己做蔬菜沙拉,也常常拿方便面调料煮蔬菜汤。有时打蔬菜水果汁当零食,有时抓一把坚果看电视。约朋友来家里吃饭,永远是火锅,一锅,就能满足五湖四海的胃。
爱上了泰国越南印度菜,亚洲菜系都好爱。红咖喱配所有肉,菠萝炒饭,干炒牛河粉pad see ew全部都是大大大写的赞。真心觉得泰国把香料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越南米粉!要加入口即化的软滑tendon,要泡那个叶子还有加柠檬汁!raisin toast配lactose free的牛奶,raisin面包一定要用面包机烤一下,涂上黄油配lactose free的牛奶。跟中国的添加剂牛奶相比美国的普通牛奶像化工厂的塑料,完全没有奶味,一定要喝lactose free版本的,为了照顾乳糖不耐的消费者,lactose free用了一种不同的糖替代牛奶本身的乳糖,所以好好好好喝,虽然比普通牛奶贵很多但也忍了。
曾经在国内觉得炸薯条肥肠肥肠好吃,但是出国后每顿饭的配餐都有炸薯条,连续吃了一个月之后整个人膨胀油腻起痘,变得很不健康,导致再也不想吃了。遍地都是汽水,喝酒了之后感觉牙都变黄!现在开始每天和热白开水。以前家里只有黄豆酱,没想到出国后自己有一天能那么爱老干妈这种东西,每顿饭都要有,有的时候连菜都不炒只蒸米饭拌老干妈。天哪,简直超越了所有美味。由于美国人很能吃甜,连美国的中餐馆的菜都很甜,于是感觉自己比以前更能吃甜了。出国之前真的是个懒人,吃快餐,熬夜,爸妈把做好的菜送到嘴边才吃,自己一个人就不吃或者吃垃圾食品什么的,而现在真的每天会自己做饭,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健康,不被薯条和汽水透支身体,饥饿令人成长。
其实感觉还好,我神奇的母上给我带了八角花椒桂皮孜然黄芪干辣椒火锅底料香菇木耳十三香,所以还是依赖于使用传统作料来做饭。毕竟加拿大是一个有些反味觉的国度,这里的烧烤酱有芒果的有菠萝的有姜味的,但是居然就是没有我心目中的绝对王道黑胡椒烧烤酱!这让我万般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我只好放弃入乡随俗的大业——虽然一样被甜得发齁的加拿大本土沙县小吃Tim Hortons各类甜点和芝士香到腻的wrap圈粉。个人还是觉得由于就地取材原因和对黄油芝士的热爱,不可避免会有改变,但终归还是一坨思乡胃,两行铁窗泪。蛋包饭的俏丽脸庞,看看那鬼斧神工的刀光剑影,是我青春流年里最明媚的刻痕。
在新西兰生活了近6年,胃口养成了四方的。原来一天三顿饭按时被爸妈伺候着,光主食就换着花样地吃:馒头、包子、饺子、大饼、韭菜盒子、手擀面、炒饭…菜更是丰富:炒的、炖的、酱的、炸的。全家最在意的就是吃,得吃饱,得吃好。每天花在餐桌上的时间,粗略估计得三个小时,赶上上半天班了。出国以后,饮食习惯的变化就是心态的变化。以前顶娇气,嘴刁,只要不合口味就罢筷,现在一根玉米当午饭也吃的挺满足。我以前喜重味,现在清淡许多,从前吃荤,现在爱素,从前热爱外食,现在更愿意在家吃,从前特别喜欢放开肚皮吃,现在看着别人吃开心才觉得满足。整个人呢,也不那么任性,不那么较真了,柔和许多。
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菜系的接受度大大变宽,口味变得丰富,过于好吃的菜也都会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来学着做,因为能再吃到好吃的的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不过有的菜也会有自知之明的就交给厨师自己好好吃。很喜欢在朋友粑粑麻麻来的时候跟他们学做各地食物。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出国之前不知道除了老干妈之外还有别的辣的味道。不过据说我家祖上是开饭店的,隔了五代遗传到我身上了。最棒的就是超市能买到全国各地菜系需要的原材料!出国以前从来不吃鱼现在连剁椒鱼都会做了。因为餐厅的又贵又难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