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只有仲景传世的《伤寒杂病论》,才真真正正是患者的救星。扁鹊华佗虽亦名垂青史,但没有留给后世著述,无法传承。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是《黄帝内经》昭示,而由仲景师具化的中医内科学的正宗。其他的什么“金元四大家”,什么“温病学”,什么“中西医结合”……,皆后人撇开《内经》耍小聪明的胡勒嘞!放着医圣不学,却学那些杂七杂八无厘头,甚至搬出“祖传”瞎忽悠,真是莫名其妙!他们谁能超越医圣?没有,差得远啦。那就学习《伤寒杂病论》吧!
张仲景把这本书取名叫伤寒论。首先是对“真气”的描述。真气在天有五运,在地有六气。六是成数,天一生水。水在北方为寒。水是本体属阴,为阳所用。由此发散性阐述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治。
所以《伤寒论》始终都在解读“寒”被伤害之后转化成“温”、“热”、“凉”这些伪本体之后,“寒”的神机被破坏后怎样修复(治病)。
才有了,借用《神农本草》中食材所藏不同的气、味性质组方。以气补气,以味补味。让人体回复本来面目。
是这样的一本书。
《内经》是定理,《伤寒论》是应用定理的例题演示。伤寒,伤寒缘于寒,所以用药多辛温,后世习些者应称伤寒派,演绎至今有刘力红,卢崇汉者翻出祖师郑钦安,打出“火神派“大旗,实质是伤寒派的延续。这些编离了“中”的意义,偏离了《伤寒论”例题的意义,《伤寒论》讲的是脉证,也就是四诊取证据,这叫辩证。中医者讲的是中,也就是中庸,中和之医,用药无论寒凉,温热,总而言之是使失去平衡的机体恢复平衡,这就是中医。
伤寒论是中医立方的范本,首次明确理法方药的关系。中医药方,不是咳嗽加止咳的,头疼加止疼的,而看懂了伤寒论,就懂得理法了。而不是简单的堆药。治病求根,是伤寒论的辩证特点,不是所有中医都这样的。津液观,表里观,正邪观,是伤寒论所表达的。去邪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用药准则。看懂了伤寒论,很多顽症都不再顽固!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不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古人想不到天地间还有一种看不见的“邪”叫做“微生物”,他们在病人身上用虚拟的经络、营卫、三焦辨来证去,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瞎折腾而已。折腾出再多的学说、再多的学派、再博大精深,还是一钱不值。而现代中医在科学证据面前仍然胡辨乱证,如果不是蓄意欺骗则只能视为愚昧至极。
《伤寒论》是中医由针灸为主问汤方治病为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医发展的奠基之作,群方之祖,后世方与伤寒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继承,取其义者,有发展,补其不足者。《伤寒论》为百病立法,以阴阳正邪消长,探百病之进退,以法统方,针对病情,灵活组合八法,统治天下之病,治病之条文,示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