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冥想是几年前在新西兰一座小镇的印象中叫作“玫瑰别墅”的白房子旅馆里。那时每天从樱桃园回家,总会看到来自瑞典的那位小哥坐在他的瑜伽垫上冥想。每天每天。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印象中他有一头棕黄色脏辫,扎起来绑在脑后。我和他浅浅地交谈过,隐约记得他那时刚大学毕业,电影相关专业。他说过,冥想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追求,抑或只是为了缓解压力之类的,我也忘记了,只记得那是他练习的第八个年头。也许他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练习冥想,所以我总是在看到他闭着眼睛坐在瑜伽垫上时,就默默远离他的世界。那时的我在经历着一段很糟糕的感情,看到这位瑞典小哥就觉得他仿佛是一个自带防卫结界的圣人,任何凡尘俗事都叨扰不了他。而我,仿佛沾了他的仙气,在面对那份枯萎的感情的时候就会多几分底气。
冥想时,人们静静地坐着,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随着空气从鼻孔中出入,人们沉浸在自我感觉中。任凭思绪涌入脑海,又轻轻将其拂去,呼吸,拂去。研究发现,这样训练冥想三个月,大脑分配注意的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此研究的首席研究者理察德•戴威森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和精神病学教授,他说,释放思绪的能力使得大脑获得了快速更换所注意的事物的能力,专业的冥想人员比一般人能够更好的把握快速改变的刺激,例如面部表情的变化。
这几次经历让我觉得,外界有纷纷扰扰,有压力暴躁,你不能一味地猛打猛冲来对抗,应当有所避让。有人选择运动减压,痛快地流汗;有人大吃一顿,把所有不痛快都吃进胃里;也有人用歇斯底里、一场怒吼来发泄。而我觉得,对抗压力不应是另一个消耗能量与体力的过程。或许安静下来,沉淀下来,放空自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冥想、静坐、瑜伽、太极……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我最在意的,是内心的平静,是如何愉快地与自己、以及外界相处。
我打坐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最直接的改变有几点,大脑不容易缺氧不经常打哈欠了;脑袋不那么昏沉了,感觉脑袋清爽了很多;脊柱腰椎的病痛都有减轻,身体也更轻松了,不容易发火不容易烦躁了,虽然还不能根除;看问题更加冷静客观全面了;我一次性戒烟成功,肉也吃的少了;还有一些别的改变就不详细说了。我想这所有的改变,都会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吧。
冥想必须要静得下心,心存善念,你可以思维世上最美好的,最开心快乐的好的事情。要抛弃杂念,不好的坏的事情。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思维人生中苦、难、累等等坏的),会让心里感觉到难受,心情不愉快不开心,长期以往会得心理疾病。所以要思维好的,健康的,开心的好的事情。冥想静下心来才能天人合一、身心健康快乐的效果。
专注精神想某一件事(比如呼吸),如果你在胡思乱想就完蛋了。本质上就是抑制脑细胞神经突出的随机活动。提高控制意识的能力,减少神经信号乱跑。刚开始练习非常困难,10秒钟都坚持不下来,总在走神。坚持一个月之后,睡眠,注意力,拖延症,全好了。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