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叫开“药”,而是开“方”,开“药”和开“方”,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中医的“方”,是在单味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各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巧妙地配合,能达到互相间协同作用和制约毒副作用的功能,是以方来协调人身整体阴阳以祛病,治病就是辨证开方,这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一张处方,不论是经方还是时方,方中不论药物多少,配伍原则是严谨的,是有法度的,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确有疗效的,体现了古人整体辨证思维的智慧。
有一位名老中医谈到他曾与一位中学教师聊天,当谈到中医经典《伤寒论》时,这位中学教师侃侃而谈,非常专业,很令这位名老中医叹服,最后这位中学教师总结一句话说:“纵观历代医家,谁治病都比不上张仲景。”由此可见,业外人士对中医经典的认识之深刻,比我们专业人士丝毫不差。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中医的前途,认真思考经典经方传承的重要性,学中医必须潜心读经典,寻找中医的根,抓住中医的根,走对中医的路。
这也不能怪中医差,失传的方子多,现在有没有储备人才,又没能力研发跟进,就是现在的药材也都是种植和熏硫磺的跟纯野生的药效没法比。靠那些老方子和种植药材,不能完全胜任现在新出的各种病症了。说白了不重视中医也是应为急救,外科手术不是他的强项,慢性病才是他的强项,中医不符合国家利益以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创收比西医差太多了。没有研发和人才,中医的生存只会越来越恶劣,因为都失传了啊。
中医自古高手在民间,中医以前都是祖传师承方式传承的,现在用西医那一套管理模式管理中医不行的,(现在都是高中毕业考上中医院校后才接触中医中药,且只读4年,毕业后能独立行医吗?)外行管理内行,设置许多条条框框、各种标准限制了中医的长期发展,能不逐渐消失才怪呢。个人见意:中医中药还是要从民间抓起、鼓励祖传师承方式学习中医、从娃娃抓起(如成立中医少年班,招收初中以上爱好中医的学生)。
现在的中医界有几个特点:看后世方书的多,读经典的少;用时方的多,懂经方的少;以方(药)套病的多,会辨证的少;开大方的多,开小方的少;热衷于西医的多,笃信中医的少;普及西医的多,宣传中医的少;学风浮躁的多,潜心钻研的少。这几多几少的特点,几近湮没了中医的精华,模糊了中医的特色,制约了中医的疗效,使中医看似兴盛,实则衰落。
我给出的答案是,并不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尽管我自己是中医生。
我觉得题主提出来芒硝也全部消失了那还真是恐怖。按照题主的逻辑那人中黄也全部消失了,想到这里我真的笑了。
所以如果要提到中医有一天突然消失,我给它的定义就是所有中医思维都消失,而不是一些诊断或者治疗手法。这个和题主给的定义有点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