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说,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是大势所趋。也许在不久的人工智能时代,许多体力工作就会被机器人取代,到那时,人类唯一的优势就是脑力思维。社会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化程度越高,国家越发达。外国咱们不清楚,看看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就足够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有7亿农民,从事的基本上是体力劳动,社会经济怎么样,想必大家都有一些难忘的童年记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怎么样,出国转一圈会有颠覆三观的直接感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更多的人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种大势下,体力劳动者逐渐出现了不足,物以稀为贵,偶尔出现体力劳动者收入很高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价值决定价格,这对劳动力市场同样起作用。在人才市场上,如果供不应求,人才的价值就会提升,价格(也就是工资)随之上涨。如果供过于求,价值下降,价格下跌。为什么有的领域会出现体力劳动者工资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个领域内,体力劳动者供不应求。现在的情况是,脑力劳动人才的输出稳定而强大,而且还在持续上涨,看看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就清楚了,而体力劳动人才却在萎缩,前几年沿海地区制造业经常缺人。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脑力劳动的报酬涨幅不大,而体力劳动的报酬则是日新月异。比如前几年在网上火爆一时的“去澳洲搬砖”事件,就是因为澳洲很热,从事建筑工作特别辛苦,人们纷纷转行,导致建筑工人不足,于是工资大幅上涨,超过了国内很多白领的收入。
虽然工资有高低之别,但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不能完全用工资的多少去衡量工作的好坏,工资是很重要,却不是唯一标准。还是那句话,人不能没有钱,但不可只为了钱而活,还是要有梦想,“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工资高低的事情,不能单纯地认为工资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自己就应该去干那个。如果什么事赚钱更多,大家就一窝蜂而上,这个社会就不正常,就是个畸形社会。正常的心态是,别人工资比你高,你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更不要恨,高有高的代价。别人工资比你低,你可以有优越感,但不要打击对方,更不能鄙视,低有低的好处。你付出劳动拿工资,别人也是一样,彼此之间原本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用脑力和体力工作者这种简单的区分工作的贵贱显然是过时了,坐在前台,打打字,收发下快递,拦住那些卖保险的漂亮的前台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工作经验丰富的电焊工,出色的胜任各种复杂状况下的工程作业,请问是脑力工作者还是体力工作者,当然了,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快递外卖的兴起,这种标准的体力工作的收入确实超过了很多坐办公室的大学生的收入,在过去脑力工作者的給人感激高高在上,高薪,干的都是管人的工作,那是因为在过去培养一个高学历的大学生太难了,在过去,有钱人家才能供孩子去读书,劳动人民穷人家里,孩子就是劳动力,帮家里干农活,家务,做饭,脑力劳动者才显得稀少且珍贵。
现今社会有明显现象就是脑力劳动者挣不过体力劳动者,大学毕业生工资三千多,普通工厂新工人月工资基本四千左右,正规企业双方的五险一金待遇基本差不多,晋升方面工人不如大学生快但在企业中也能属于中间层,而双方劳动都不容易,都有父母老婆孩子,都会加班赶工,都不容易,体力劳动者累的是身体,脑力劳动者累的是精神,脑力劳动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学业,最后却不如高中刚毕业的工人工资高,甚至有了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谁都想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轻松而又高工资的工作,曾经一度,大学生成了香饽饽,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高文化而又无技能、无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也就不再是稀客。大学生的失业率一年比一年高就反应了这一现实,大学毕业又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人际关系是很难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然而大学生又不情愿去干苦力,脏、累、苦的工作终究要人去干,干苦力的人少了,自然工资待遇也就要求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