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塌
东乡人的主要食品。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
琼锅馍
把酵面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烤熟。
烧洋芋
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质、味甘,煮、烧、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为最佳。剥掉一层皮,便呈现出烤成油黄的内质,又脆又沙又香。冬季寒冷的清晨,妇女们揽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滚烫的土灰里,过一个时辰,掏出来端在堂屋的炕桌上,一家人偎在一起,拿起烫手的烧洋芋,两手交替着,又吹又拍,又说又笑地吃早饭的情景别有情趣。
空苦
把洋芋切成小块,洗净后煮在锅里,煮的时候撒上几碗青稞面,熟了拿勺背搅匀捣碎,放点酸菜后食用。如果再拌之于油辣子和蒜泥、咸菜,也很好吃。
炒面稠汤
冬天,青稞还可以做炒面稠汤,把青稞炒熟后,和上些胡麻,磨成一大口袋炒面,压在缸里,一般早上吃炒面稠汤和干揪炒面,喝茶。青稞如果和在豆子、尕丙豆中磨成的面叫和田面,酸浆水和田面疙瘩子(擀成的碎饭),则是较惯用的晚餐。
馓子
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尔后像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一尺见方。
搅团
比撒饭要搅得稠,用筷子可以切成团状,再拌上以油炝的葱花浆水汤中,拌上辣子、蒜泥和韭菜胡萝卜咸菜,可口清爽。
米面窝窝
也是常见食品之一。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就更甜了。
油香
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
花馃馃
油炸的小宗食品;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吐。
麻贴
一种笼蒸的油花小馒头;酥盘:一种特制的大馒头,1个足有2斤多;仲卜杜:特大馒头,一般一个大蒸笼里放1至3个,1个有8斤到9斤重,食用时切成片。
罗婆弱
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东乡族位于甘肃省,它有着自己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他们的文化悠久而让人忍不住想一一探索。“民以食为天”,当然,东乡族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他们丰富的饮食文化。你想知道知道与众不同的东乡族日常饮食吗?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如青稞炒面,拌胡麻煮的稠汤;嫩麦穗煮熟磨成长“麦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浆水和匀做成面疙瘩;面粉搅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浆水制成的“散饭”;稠面浆加韭菜、胡萝卜、咸菜、葱花、辣椒、蒜泥、酸浆水做的“搅团”;牛羊头蹄汤加各种粮食煮成的“罗波弱粥”。
东乡族饭食中也有单料单做的,如青稞发酵后蒸熟的“锅塌”,硬面团放在琼锅中焐熟的“琼锅馍”,发芽小麦磨浆夹在两层薄饼中烙熟的“芽尝”,小米面用滚开水搅成糊状在炕洞焐熟的“米面窝窝”。由于许多粮食事前都要粉碎,所以东乡族中每户都有一副小石磨,相当精巧。
在日常饮食中,东乡人特别偏爱土豆制品,几乎餐餐不离。在时在炕火灰中焐,有时放在火上烤,有时加羊肉丝炒,有时煮烂用青稞面、酸菜、蒜泥拌吃,真是百变百吃不厌。
饮食方式
东乡人一日三餐,都是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妇女一般另席就餐。凡有客人到家,一定要让客人在炕上的首位坐下(坐位以炕内靠墙的为首位),然后端上盖碗茶、面饼、麦索、辣子炒土豆等款待客人。“麦索”是东乡族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是东乡人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
有时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鸡肉等待客。东乡人用鸡待客很讲究,主人必须将鸡尾先让客人吃,以示尊敬。倘若客人推辞,那就失礼了,会引起主人的不高兴。东乡族的陪客习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
东乡族的肉制品特别是手抓羊肉很有特色。如吃羊,全羊下锅清煮;内脏(当地称为“发子”)切碎盛于碗中,调进姜米、花椒、葱花、细盐,用笼蒸熟。进餐时,先上“发子”后上全羊,故有“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之说。待到上全羊时,要将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端全羊”是东乡人招待贵客的隆重礼节。东乡人的“端全羊”,并不是将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渐次用碟子送上,较讲究的人家待客,有时还先把肺肝炒熟上菜,民间称为“客巴布”。“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这是东乡族民间流传的俗话。
吃“鸡尾宴”。在东乡族人看来,鸡肉中最上的就是鸡尖。到东乡族人家做客,主人会根据来者的身份伺候客人。先是让座,让客人中的年长者坐中间上席,然后主人为客人沏上“三泡台”盖碗茶。茶过三巡,便有年轻人端上油黄酥脆的油香,接着是发子,炒菜,手抓羊肉,而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鸡肉。
而东乡族人吃鸡,先请阿訇宰好煮熟后,按鸡的部位解成十三块。先把鸡的两只大腿、两个胯子、两块勺勺解下来,再把鸡翅和小腿剁成四块,鸡胸部的岔子肉剁成两块,还剩一块是尾巴骨,亦即鸡尖。
在将剁好的件子按客人的长幼尊卑依次而食后,主人会把鸡尖让给来客中最尊贵的客人品尝。被让到鸡尖的客人也不立即吃下去,而是夹起鸡尖要给自己认为有声望的人和同辈礼让。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程序,增加了寒暄和谦让的热闹气氛。
但让归让,一般客人谁也不能接受礼让的鸡尖。在东乡族人的席面上谁要是吃了鸡尖,象征着他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款待,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宴席是为他的到来而准备的。吃了鸡尖的客人也感到被客人尊重的满足和骄傲。
煮过羊的汤,则加精肉少许和各种调料,最后端上,也是求“全”。现在东乡族人已将这种吃法演变手抓羊肉,且走红全国。再如吃鸡,习惯分作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的筵席也别具一格。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宴”,意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贴(油花小馒头)、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馍)、拉拾哈(刀切面)、锟锅子(果糖蛋奶馅料的发酵饼)、荞麦煎饼、芽尝、米面窝窝等。
此外,还要吃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爱吃的肉油饭相类似,东乡人称“罗波弱”,其作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客人来后全部上炕,主人负责招待而不陪吃。开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颂词,大家静心恭听,此为“告毕”;然后众人边吃边议,山南海北地聊天,此为“论”。客人的食兴与谈兴愈高,主人愈高兴,说明饭菜精美,客人满意,待客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