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刚辞职那会,我买了单程票跑到大理,学人家说走就走。数日阵雨骤然而至,我不情愿窝在旅店里发霉,就租了机车冒雨独自出游喜洲。误入了泥泞小路摔得人仰马翻,经过一条小巷时,有一家人虚掩着门,我本想鼓足勇气讨要桶水擦洗干净,万万没想到,阿姨竟然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蛋炒饭来给我,让我坐下快吃。金黄的蛋液质朴地黏在粒粒分开的米饭上,菜油的清香让我想起魂牵梦萦地故乡,细小的黑胡椒的粉末和青翠的葱花点缀,还有几片斜着切好的腊肠码地齐整,肥美的部分散发着诱人高光。看似是一碗毫无特殊技法的蛋炒饭,却能够让我感受到翻炒时的余温直接暖到我淋湿的心田。
就是妈妈给我做的酒酿丸子了。我家住在海边,小时候会出海抓虾或者鱼。有一次, 刚刚出海的时候还是大太阳,过了一会就下起了暴雨,把我整个人都淋湿了,回家的时候,整个人全身湿透了,凉飕飕的。我妈在家给我做了这一道菜,喝下去的时候,心里都是暖暖的。酒酿微涩但味道清甜,却不会醉。浓而不腻的酒酿里,一颗颗小圆子浮上汤面,舀起一勺送进嘴里,软糯的口感和甜蜜的滋味在嘴里打转,太幸福了!大概就是我最享受的时候了。
立刻想起了我爸的“料理”,绝对可遇而不可求!那天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爸回来不看我,直接进了厨房叮叮当当。不知过了多久,他端出来一锅汤。我去餐桌前瞥了一眼,落座,舀了一勺汤,先尝尝咸淡,一入口,我的天哪!真的超级好喝!那一瞬间我都怀疑我爸拉姆齐附体了,真的超过了我妈煲过的所有汤,好喝到哭啊!放下勺,捞块肉,肉连着骨头,就像迷你型的肋排那种感觉。
在广志复读那会儿,冬天早上天没亮就得爬起来烧水洗漱,偏偏遇到有些个时候闹钟不配合,醒来一看还有十分钟就上课了。翻身跳下床,三下五除二的穿衣洗漱就往学校跑。路过门口的时候,挑那做的最快的煎饼果子买一个。老板是个手法娴熟的小伙子,一眨眼的功夫一个很周正的煎饼果子交到你手上。软糯的饼子包上他自己做的鸡排,吃完胃里满满的充实,一上午都能精神饱满。
我读初中的时候不怎么上课。春秋天的时候,在学校门口的烧腊店,买核桃肉豆腐皮,一半要佐料一半不要,有钱的话还会去糖果厂买牛肉干,去三源超市买有友鸡翅和豆干,买一个二锅头。学校在山上,再往上面走有个石门寺,对面有一山坡的草,半米来深的草滩很顺很软,中间有块大石头,我躺在大石头边上吃肉喝酒吹风看云,三年就过去了。
高三尾声的时候,妈妈过来照料我的饮食住宿。每天晚上放学就省了在外边找店家填肚子。老妈每回都算好时间,估摸着还有十分钟就放学了,简单的下一碗面,细面条,炒鸡蛋,小青菜和葱花,锅里煮一会过后正好。我放学到住地刚好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感觉那是我最满足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