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答案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但可能得出的结论并不合适……对于行为方式完全一样的人来说,我们或许也不能轻易认为他们的道德水平就是一样的……那个研究本身对于总结伦理学家的行为特征来说,是个好的研究,但或许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任何有关伦理学家的道德水平的结论……即使我们发现了相反的现象,也不能顺理成章地证明伦理学家就更道德哪怕一点半点……因为这还需要伦理学家们拿出一个认为这些行为道德/不道德的较为成功的论证……关于道德许可现象,我认为这并不像是所设想的一样是一个需要被克服的缺陷,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一个应该被保护的功能(而且是很重要的功能),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拥有了一种能怀疑社会上的道德观念的know how意义上的知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反抗来自整个社会文化的压迫或者是暴政……这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一个更为基础的事实或许是——很多伦理学家都做过不少次自己用尽全力试图论证“是不道德的”的行为……至于我们如何对此进行道德判断,我暂时不做发挥……他们只是研究道德和伦理的学问,跟做不做到没有必然联系,两者差别很大。另外心理学中存在一种效应,认为我们在大脑中想过的事情实际上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施了,从而反而减少了这种想法的实施,是一种反效应。
有没有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东西,我们尚且可以讨论。但假设有的话,对这样一个东西的知和行也应当做出区分。比如,把这个问题代入康德的道德世界中,那么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道德哲学家在道德知识上比常人更好吗。一个道德哲学家在道德行为上比常人更自律吗。答案其实不那么明显:“我们不难说明:我们不需要科学和哲学,便知道我们必须做什么,才是真诚而善良的人,甚至是显明而有德的人。我们甚至可能已事先推断:了解每个人必须做、因而也必须知道的事,也将是每个人的事情。”(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认为,道德知识的基本原则就在通常的理性当中,换言之,每个有理性的人都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康德说,在理性决定行为的价值方面,“(通常理性)几乎比哲学家还要更可靠”。按照康德天真的想法,我们总能够在判断中先天地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切有理性者都具备如此完备的能力。即使通常理性不像哲学家那样抽象地、形式化地思考道德原则,也不妨碍通常理性在非经验领域做出完美的判断。
伟大的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写了煌煌巨著《资本论》,可以说,对资本和货币的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没有一个资本家比得上他。但是,你知道他的两个儿子怎么死的吗。穷死的。没钱买面包,得病没钱治。一个对金钱研究那么透彻的人,居然没有钱。然而这是事实。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不仅与他的道德理论水平、道德哲学水平没有半点关系,甚至与一个人的整个文化水平都没有半点关系。顶级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可能是无耻堕落的,而山沟沟里的老太婆(可能大字不识)却淳朴善良。一个道德哲学的专家固然可以为自己有道德的行为寻求合理的解释,但更可以为其不合道德的行为强求辩解。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知行合一”的问题。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并进,各种观点纷纷出现。西方哲学中,有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论问题。早在亚里士多德年代,就试图提出“实践智慧”的概念来弥合两者的鸿沟。当代哲学中的命题知识与默会知识问题,也从这里引出。这些哲学问题都与前述话题相关(但不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