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哲学,很多人可能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哲学艰涩难懂且毫无意义。而学习哲学的人,则大多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添堵。可有句话不是说”不做无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吗?何况,学习哲学,哪怕只是皮毛,也收益匪浅。
对我而言,学习哲学让我无比感恩当下的一切。不仅摆脱了过去的情绪总是受制于人的困境,还意外获得很多改变带来的惊喜。
让我开始欣赏这个独立,不卑不亢,自由,勇敢的自己。
相信《苏菲的世界》是很多人的哲学启蒙书。艰涩的通读之后,意识到原来同一个问题有这么多的思考方式。
在这之后读到潇洒姐的《女人明白要趁早》里面有一段讲到一个人的生活哲学基本就是他的人生观,这是一个人灵魂的主心骨,只要理清了这一点,他做事才不会混沌。
所以这需要花时间去思考你来世上是干什么的,什么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你面前的优先级是什么。考虑清楚了,以后遇到所有的选择取舍就不在纠结了。
下面一段话让我对哲学真正产生了兴趣。"人被抛到世上,本身的存在本无意义,但有人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权利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他自己创造———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后来顺着哲学书单发现了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书中传达的是与当下流行的弗洛伊德完全相反的概念—— 阿德勒心理学。相对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他更加强调目的论。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缺憾的,而这缺憾来自童年收到的心理创伤,而人对这一缺憾的弥补方式就是补偿机制。比如,小时候缺少认可的人长大后会热衷于寻求表扬,单亲家庭的小孩往往要强,喜欢证明自己不输别人。
哲学,我想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别样的思维方式——象如何看待现实、人生,如何如何理解生活、理解时代,所以我觉得它不仅仅总和空泛的抽象的概念有关,它首先就要立足于现实,从我们日常得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索,并进而去遵循下去,或许这样我们会发掘出更多的东西吧
于我而言,学习哲学的收获是,我会时刻省察自己的行为,情绪变化是不是为了达到内心某个目的,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一个源头。然后,告诉自己这是可以解决的。然后用一个思考过后的概念去替换。以后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用新概念去说服自己,直至成为惯性。
养成这样的习惯后,我便很少去羡慕其他人了。因为我将“别人都这么优秀是因为从小受的教育和父母的引导”替换成了“人的能动性很强,我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这一切,带着意识去做事,不久我也可以到达这样的水准。”再者,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不要试图绑架别人的思想。作为一个热衷给别人灌输自己价值观的悲观主义者来说,这的确很难,但当我这么做了,结果却是好的。人际关系也得到巨大的改善,这表现了你对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是 不去做规划,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重要的此时此刻。开始我是非常不能接受这点,但带着这样观念 有意识的思考,你会发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决定你未来的是过去的积累的程度。
哲学刚刚接触的时候空洞乏味,但是入门之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对自己生活帮助其实还是很大的。
哲学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变化的概念,早期的对万物和人的思索大都在哲学中有所体现,哲学中的某些结论如亚里士多德总结的事物四因论至今都有作用,逻辑学也发展成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对哲学尤其是哲学史的学习,对人的思想思辨很有益处。但是也有看到,在今天各门学科体系都已建立的情况下,学习哲学并不是获得成熟精神思想的唯一途径,哲学的作用已在减弱。
学哲学非常有益,但在学习哲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问题一一学不懂,所以从哪里入手非常重要。若你对哲学有兴趣,建议先读巜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这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史,读完后若有兴趣,再循他所介绍的哲学家,读他们的原著,看你能走到哪一步。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弄不懂,但放下书你会感觉到你进步了,大约一直是这样一个过程。
理性心理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没有灵魂的唯物主义,唯有根据唯灵伦,没有结果的思辨,把我们知识引入道德,单纯正义感比世界任何事情重要
哲学事实就是买不来面包,更不能当成赚钱的工具,因此上哲学对很多人都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如果是修炼的人那么哲学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