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感性的基础上又多一点善良的话,你会十分热衷于将这些鸡汤进行转发与分享,因此成就了鸡汤在朋友圈的“一席之地”。我们再来说理性者,理性者信任与依赖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大部分理性者的逻辑思维并没有达到极致的清晰,因此一些心灵鸡汤就试图模糊一些事实,颠倒事情的因果关系,形成所谓的严密逻辑,来使得人们原有的世界观被擅自修改,进而听之任之。
当前中国社会的年龄结构,仍然是以80、70、60年代的人群为主,不难看出,这部分人的生活经历有一个共性的特征——经历过明显的时代变迁。在面临时代剧变时,人都有维持原有生活状态不变的固有属性。而时代的变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人们已经长时间适应原有的生活方式(“慢节奏”式生活),当生活节奏加快时人们会不自主地产生心理的排斥与身体的适应(这里也可以说是“进化”),而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段子等恰好可以将这部分人裹挟,使其脱离当前的活动轨迹,将时间线拉长,灌输一些对以往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等,迎合此类人的心理。
为了达到刷流量的目的,鸡汤文不惜夸张编造事实来吸引眼球,将本应客观的文字或内容变得主观。特别是对于大多数自我判断观念缺乏的青少年,年轻人来说,这些略带编造的“事实”被不假思索地当成了真正的事实。鸡汤文毕竟不是一份论文,它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几乎无从考察。
鸡汤式文章通常逻辑简单,容易阅读,特别是对青少年年龄段的人们。就好比名人成功事例,鸡汤文不会详细描述人们成功背后的艰苦,它会强调最后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一个人,因为坚持一件事,最后获得了成功。
鸡汤文通常采用非常碎片化的语言模式,呈现一个个小故事或短剧,来起到激励读者的作用。这样快餐式的阅读既快又看似效率高,非常适合没有耐心看书却又想要收获大道理的群众。可花时间看书多烦?哪有那么多时间?有现成的小故事为何不看?鸡汤文中碎片化的语言以及特点,使读者既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又能得到一些启发与激励。于是,鸡汤文成了大家的首选。
我们在面对心灵鸡汤时总会显得防备,因为它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运作模式,我们作为平凡人能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