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履斋兄还说我:才二十来岁,自己和自己玩得越来越好,是好事,但世俗角度来看比较忧心。这半年我将圈子一收再收,除几位同道的师友能够清谈几句,或一些有关于艺事的探讨,其他人事就疏冷一些,也逐渐不再上心。究其原因,无非是想建一座希腊小庙,供奉自己的心性。手机里存有很多写了一半的文字,未完成的原因,有的是精力无法维系,有的是为杂事侵扰,文字可再拾起,心境却早已不能接续。人的思绪如同风中飘摇的藤蔓,有的蔓延生长扶摇直上,自然证得果实,有所圆满,而有的一旦断了也就断了,随风而去不知所踪,真是没奈何的事情。
所以自我的精神是要勤于收拾打扫的,收拾精神方能自做主宰。而收拾的关键,一是凝聚,二是舍弃。把无用的、繁杂的琐事抛却,才能将神思灌注于一点。这种打扫在外人看来,大概就是世俗意义上的“孤独”吧。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了这么一件事,北宋画家宋迪教学生画画,让他们先在一面破败的墙上挂一幅白绢,就这么默默的盯着看,破陋的墙皮、龟裂的墙缝映在绢素之上,如山水的丘壑,如草木的萌发,如禽鸟的飞动,一旦观照到这个层面,则下笔有神,成竹于胸。此为中国画的观想之法,而观想之道,也无非“静思虑”三个字而已。故而对于诚心正信的人来说,孤独是难得之福。以家庭为信念的人,成家后再不与朋友们厮混,于外人来看是孤独,于自己来看则是自足。以事业为重的人拒绝无聊的吃请,于外人看是孤独,可究竟谁更孤独呢?而为何很多人害怕孤独?无非是工作之外无所消遣之事,人情之内无以知心之人。是孤独的过错么?分明是空虚的缘故啊。曾为兴华兄制一扇,履斋兄题“朗月光华,照临万物,山川草木,清凉纯洁,蠕动飞沉,团圆和悦。”此为弘一法师句。月不明朗不足以照临万物,人心不诚亦不能团圆和悦。由此再看“孤独”二字,有三分清凉意。
当我被朋友圈人人微博的赞和评论包围的时候,当我的对话列表划一下划两下还划不到尾的时候,我却觉得好孤独。当我关掉朋友圈,当我四个月什么都没更新,当我可以一个人安静的打开窗户看风景,读书听音乐;当我可以熬夜翻译论文,踩着高跟去面试;当我再也不会一遍一遍的等待别人证明的存在感。我不觉得孤独了。这时我才知道,我真实的充实的存在着,不为了别人的认同,不为了自己的虚荣。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特别爱钻到人群里,让自己被听到。当我的努力有了一点点收获时,我只想安静的听别人讲话。孤独是饱满的,寂寞才是空虚的。寂寞才会毁掉人,孤独只会成就人。补充说明,寂寞是没人搭理你,你孤单;孤独是你不愿意搭理别人,你孤单。懂?
不会,可以多和好朋友多联系,和可以走近的亲人多沟通,但是处理事一定要自己拿主意。
不至于吧,孤独就是孤独,他能毁掉什么呢,孤独的世界渺小,孤独容易得上悒郁
不会被孤独毁掉 但会被仇恨毁掉
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