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在逃避现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因为这一句诗而被人们津津乐道说他的怡然自得,也激起了多少后人的赞赏与效仿。但是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因为政治失意而寻找心灵的庇护所,他并不是没有抱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的理想,只是怀才不遇。世事就是如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然政治上没有作为,那就眼不见心不烦远离这喧嚣的尘世,寻找心中的桃花源,种豆南山下,在诗词中驰骋人生。
我觉得是二者参半吧。
一方面他确实喜欢山水之间的生活,否则他不可能写出那么好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歌,没有对一件事物真心的喜爱与感受,是不会有那么深刻的理解的。
不过,陶渊明也是为现实生活所累,他有妻子儿女,他也要生存,他也有造福天下的抱负,但是他不懂官场之道,不愿卑躬屈膝,不想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三进三出,选择归隐,他很无奈,但只能逃避。
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正说明了陶渊明的正直高洁。
我认为是逃避现实。因为他不是一生下来就积极避世的,他祖上也曾显赫过,晋朝有一个大官就陶侃,就是他的曾祖。他也曾经很多官,像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他在最后担任彭泽县令的时候,最后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感觉自己实在改变不了社会,只能选择不让社会改变自己,选择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说好听就是归隐难听点就是逃避现实,陶渊明活的相对通透了,看得清楚眼前的局势,太现实的仕途并不适合他这种理想主义去参与,结合一些其他文人走仕途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人很好的过完了这一生,所以啊,陶渊明很明智。
每个人的现实是不一样的,努力奋进难道就不是逃避现实了吗?这个世界是自然主导的,而不是人类,在我看来,顺应自然才是面对现实,顺应本心才是接受现实,大部分人只是被他们所谓的现实牵着鼻子走罢了。
我觉得有俩两部分原因都有吧,一部分是他可能真的厌倦了城市中的生活,想要归隐,过一下心平气和的日子。还有一部分原因,只就是想逃避了,因为他可能想逃避自己的早年不得志,所以想离开这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