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里瞬间出来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角:哈罗德、莫琳、奎妮。 地点:英国 人物关系:哈罗德和莫琳是夫妻,哈罗德和奎妮是好朋友以及旧同事,奎妮和莫琳属于一般关系。 故事背景:莫琳得了癌症并将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哈罗德(此时这两人已有二十年没见)
故事内容:当时的哈罗德住在英国的最南方,而奎妮则在苏格兰,这是一封跨越了南北英国的信。哈罗德在去小镇寄回信的路上一直反复思考自己那无力的回信:亲爱的奎妮,谢谢你的来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罗德。眼看已经走过了邮筒,可他却没有停下。路上,他碰上了一个启发他的女孩,小女孩的经历让他知道了信念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徒步到贝里克(奎妮的医院)。
是的,没错,627里,87天,这就是哈罗德要走的路。如此简单的数据却不能让我们了解到他一路上的艰辛。哈罗德出发的时候没有带手机,没有带衣服、鞋子,他没有足够的金钱,只有那微乎可微的退休金,他也没有药品。长达三个月的坚持只是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走过去奎妮一定会好起来的。就是这个信念,让他在面临种种困难时都不曾放弃。
有人说,人一辈子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而哈罗德的故事告诉了他:走着走着就成为了自己本该成为的人。
所以在我看来,“等风来,不如追风去”里的“风”便是代指一切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无论任何东西,假如我们只是一味的等待,又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才会真的到来,而即便是真的到来了我们是否一定就能抓的住呢?虽然哈罗德最后走到的时候结局并没有和他所预料的一样,但至少在他走过的这一段路上,他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至少一路上他相信过奎妮可以战胜病魔。他便是一个追风者。
长路漫漫,一生都在等待我们想要的东西出现即便是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还是无法得到,想要得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当我们有等风的念想时也是我们放弃了希望,放弃了自己,因为在那时已经没有动力足以让我们去追求。而当我们有追风的念想时,我想此时我们离我们的目标很近了,往往正是我们的一念之差,得到和失去就擦肩而过。时光不等人,机会、命运也同样如此。与其浪费生命和时间去等风不如放手一搏潇潇洒洒追风去。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篇最后的回答:当我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雷军先生经常说的一个飞猪理论: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后来,雷军先生解答了自己引用这句话的由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我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势来自于《孙子兵法·兵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
这里的“风”,指的就是“势”。等风来,就是为了顺势,借势,为了飞,为了取得成功达成目的。不过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风来的人到处都是而风也不常有。故虽有人才屈从于斗米之下,潦倒于风起之前。而且等待风的“猪”那么多,“风”一出现估计立刻就会被占满,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去拥有属于自己的“风”,自己成就自己,自己借自己的势。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知不知道《超级演说家》第三季的崔万志,我想说的不是他身残志坚,也不是他家财万贯。他一开始就是那头“猪”,坐上了互联网风口上的“猪”,所以他发了财,2008年一年做到一百万,2009年做到一千万,2010年做到三千万,2011年五千万,2012年台风没了,他被摔得奄奄一息,外债四百万,不敢开手机不敢回家。他连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都在想怎么办,他整整想了两个月,终于追到了他自己的“风”。2013年回到一千万,一年后回到四千万,如今已经是安徽省最大的网店,2016年获得3900万意向融资。
现在这个社会,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机会,机缘。但机会不是等来的,机会是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正如毛主席说过的: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有风来要乘风而起,无风来那就去找风,追风。请记住,你不是鲜花,即使你盛开清风也不会自来。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在我的理解中“等风”和“追风”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反而恰恰是相互依存的 。
要知道有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抛开那些不学无术之人。在人生奋斗的路上等风的人,又何尝不是追风的人!追风的人,又怎能不经历等风。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等风来》中女主程雨蒙,她不就是在追风的路上吗,为了自己的工作、事业可谓是肝脑涂地,却屡屡碰壁,那么她的坚持,肯定不仅仅因为工作的重要性,更有对未来的坚持。因此,她不仅仅是一个追风的人,也在等风。有些人会说这是电影的虚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就涉及到了关于阶层固化的问题,且不说认知升级,在北上广深拼搏的寒门子弟并不罕见,那么他们不一定缺少能力,却为何没有实现人生的理想,恐怕缺少机会。他们在等,等待着有朝一日能被赏识,然后大展手脚,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人都可以一举成名。以史为鉴,历史上不有多少名人志士在默默抑或是挫折中度过数年。就如心学大师,王阳明他的坚守给他带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所受困苦为他的心学的锤炼起到了必要的作用。自年幼时他就坚持要做一名圣人,要为万世开太平,后来他做到了,却是和用毕生的心血,而不是一朝一夕。
圣人尚且如此,为了心中的大义愿一如既往的坚持,并且默默等待时机的到来。在梦想的道路上有很多正在“追风”的路上,无论你到达了何种地步,“等风”依旧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寒门子弟再难出贵子。我不相信阶层已完全固化,对梦想坚持的追梦者不光要有“追风去”的决绝,还要有“等风来”的坚守!
我认为和“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相对的一句话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两句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一种是主动争取,另一种是做好自己。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要努力和向上,你去追风要有跟上风的速度,你去招蝶,要有引蝶的芬芳。
之前网上对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句话倍加推崇,认为做好自己,就能引来伯乐,就能我、为自己带来想要的。但我更推崇“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因为现在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淘汰十分迅速,不像古代,有才之人,居深山而闻名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但是现在,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少之又少,你若不去争取,去展示自己,没人愿意去发觉你的美,人们需要的是迅速发现你的实力。马云当面设想的网购如今实现,得益于他不断的去努力推销自己的理念,而不是独自去等待慧眼识珠的人,在不断的追风过程中,他得到了投资,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开创了今天的局面。
但是追风不代表你不需要去盛开,风有风的速度,蝴蝶也有他的味觉喜好,你若没有追风的速度和勇气,也没有盛开的芬芳,那么无论你是等待还是出击,都会没有收获。所以追风的基础是实力,马云能够去创造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是勇敢出击,前卫思想的成功,同时离不开马云自身实力的展现。好像你去找工作,你没有实力的话,你投再多的公司都是没用的,你待在家等蝴蝶来,那更是痴人说梦。
归根结底,当代社会,追风比等蝶来,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容易让自己得到展示的机会。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样在路上。
有的人每天总是在说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不成功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天时地利人和,有的人总是长篇大论的有未来却没有迈出第一步脚。可是当等不到风来的时候呢?就不去追寻目标了吗?很多人都不懂得借着东风顺势而起,却在毫无机遇的时候用力蛮干,所以往往一事无成,只能感动自己。
也许在人生的一些时光会有贵人帮助我们,会有很好的机遇帮助我们,但是在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没有东风,有的只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没有任何东西能助你飞翔,但你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助跑,你的所有力量,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所以只要你不停,永远都不会下落。不一定非要等风来,我们可以自己去追寻风,可以自己跑起来制动风。要学会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做人要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没风,那就跑起来,我们大多都是没风的一禅,不能借风,不能靠势,只能靠自己。奔跑起来,让自己成为风。
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独自起飞的那段时光比较困难,而当你飞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发现,越往后,你的路就越好走,你的天空也就越广阔。
等风来,无奈风儿却不来,何不如奔跑起来别在屋里躲藏,与其等待,不如奔跑,穿越草原,高山,森林,海洋,我追着风,我自带风,我就是风,岂不更好?
对于“等风来”,我觉得是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意相似,就是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的“风”或许还包括处机遇之外的其他东西。但不管是什么,在我们“等风来”之前,应该是做到万事俱备的,待风一来,你便能凭风之力,遨游于空。等风来到底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但是追风去确实可以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说行人事,听天命,我们到底也是要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再将去听天命,等风来。
对于“追风去”,我认为是追逐“风”的脚步,主动去寻找发现和追逐机遇(或者是别的东西)。但是,不管是“等风来”,还是“追风去”。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做好“等风来”的准备,当“风”到来时,你不至于慌乱。做好“追风去”的准备,在追逐中你不至于迷失自己,在追到“风”后,你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我认为是,机遇(或者是其他的东西)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够等到的,就能够遇见的,所以与其跪坐祈祷,不如主动出击去追寻。等待,我们或许无法控制我们等的东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但是追寻,我们或许能够丈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样,我们就能够有计划的有方法的去努力,我们在与“风”相遇之间,就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我觉得“等风来”主动在“风”,只有“风”来了,你们才能够相遇。而“追风去”主动权在我们和“风”,你们的相遇,在于你的追寻和“风”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