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明明知道自己只能够顾及一边,还犹豫不决,最后导致两边都没有做好,这才是最悲催的结果! 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做那丢了西瓜,保芝麻的蠢事!如果我遇到一个两难问题,让我难以抉择只能顾及一边的时候,我会先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不重要的先放一放,如果两边都特别重要,那就选择能够对自己造成很大影响的那个,如果两边影响都特别大,那就老规矩呀,先来后到呗,如果同时到来的话,那就随便挑一个吧,我也是人,我又不是神!
曾奇峰曾经就父母的疑问时说,假如他们问:孩子不上学,我们是接受还是不允许?回答:作为父母,如果你们能从里到外、从想法到行动都反感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你们的孩子就自然去学校了--你们代替了他们反感,他们就不必反感了。反问:那孩子得到支持,就更理直气壮地不去上学呢?回答:这是一个技术性的说法,讲的是千百回转的事的那最后的一件事,其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呵。
处理两难的思考:不管是吃苦瓜,还是吃香蕉,都要成为屎被拉出,你愿吃哪个呢?应对两难,可先根据结果而决定手段或方式。 如,你知道你的目标地是河对岸,你的选择是乘船,还是过桥,是游过去,还是借人背过去?每条路没有对错,都能达至,可依自己的心情或现实情况而定。对于选择高焦虑者,与其说处理选择性焦虑,或学习放弃,不如说要处理过往的自主性创伤。
究竟是处理创伤还是不要,是处理情绪还挖掘根源?是纠正认知还是还分析个性……无处不是两难。不过,倒令我们看出一个本质问题:事物的“两难”,并不一定是“抉择”的为难,而是对“出发点”的不确定,以及对“目的”的模糊。所以,面对两难时,比如是找工作还是考研究生?应先弄清楚自己,现阶段考研究生的目的什么。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两难呢?在很难做出抉择的两者之间,毕竟是要放弃一个,无论是哪个,失去便会得到,万间的事物都是两者不可兼得,其实在你的潜意识中,有你想要的那个答案。三思再思。然后择优决定,并且果断坚决执行!
改变两难的视角:它并非事物的左右有碍,而是左右的“道”都是路,只是你暂不清楚哪条道更适合当下走。它也并非左右之路有好坏,而是选择任意一条路,都是可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