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历史上确实有刘墉这个人,但是刘墉并不是罗锅,刘罗锅只是存在在我们的故事当中。
记得那年在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事后有一句歌词让我记忆犹新,“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所以说刘罗锅是罗锅这件事情,只存在于民间故事当中,可能是人们为了对这位刚正不阿的大学士表达一下自己的敬意,然后才杜撰了一些有关刘罗锅的故事吧。
刘罗锅的父亲名字叫刘统勋,刘罗锅的这位父亲也是在清朝做过高官的,刘罗锅也是深受父亲的家传身教,继承了刘统勋勤俭廉政的家教,所以刘罗锅一身虽然做过宰相,但是晚年回到故乡的时候却是身无分文。
历史上的刘墉确实是乾隆母亲的义子。或许是为了表扬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廉洁的一生,皇太后才把刘墉收作义子。当然刘勇也不辱使命,更没有做过对不起先人的事情,一身正气,一生廉洁,足以报答皇帝的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