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又叫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能继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温度。可在测定闪点后继续在同一标准仪器中测定。可燃性液体的闪点和燃点表明其发生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性的大小,对运输、储存和使用的安全有极大关系。在一定温度下,燃油挥发出的油气与空气混合物,用明火点之,会发生闪火,而且一闪即灭时燃油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在一定的温度下,燃油挥发出来的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用明火点之,能保持连续不断的着火,持续时间不少于5S,这时油品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油表面上蒸发的油气增多,当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以明火与之接触时,会发生短暂的闪光,一闪即灭。
这时的油温称为闪点。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两种。开口杯法测定的闪点要比闭口杯法低15—25℃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闪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当油面上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待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燃点高于闪点。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燃点,又称:着火点。物质的燃点是指将物质在空气中加热时,开始并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表中所示的数据随试样的形状、测定方法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燃点(着火点)-----气体、液体和固体可燃物与空气共存,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自行燃烧。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成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称着火点。物质的燃点是指将物质在空气中加热时,开始并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表中所示的数据随试样的形状、测定方法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着火点又称燃点。指可燃性液体表面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且能维持继续燃烧不少于5 s的温度。它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燃料'>燃料油是各种烃类的复杂混合物。它不像纯净的单一物质具有固定的凝固点。而是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变得越来越粘稠,直到完全丧失流动性。燃料油丧失流动性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测定时是将油灌入试管内逐渐降温、当试管倾斜45°经过1分钟油面保持不变时的温度。定为该油的凝固点。不同产地的石油、凝固点差别很大。不同类别的石油制品、凝固点也有很大差别。凝固点的高低、关系着油的流动性能。低温下输送凝固点高的油时必须加热。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必须要达到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