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客观全面的评估,因为独立意味着你必须为制片的各个环节负责。如果有明显的弱项,如何弥补?有没有未来一定时期内可以依赖的制片资源?独立制片首先是从经济上成立的角度来考量,当然到最后还是为了更充分地贯彻创作意图,并在社会层面上有自己的定位。其次,要对未来至少三年的制片工作/创作方向有明确的规划。打算做什么样的片子?做到何种程度?团队从哪里来,以何种回报说服他人加入?项目运作的目标和时间表科学吗?完成之后自己能够得到什么?科学地考量操作的可行性之后,需要回来问自己最重要的问题:这对我重要吗?如果是,那就做。没什么难不难的。没人真的饿死。
独立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播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道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着个人化创作方式。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演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体制内。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平常中寻觅新奇。比如英未未的《盒子》,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入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还是学生 寒假拍了自己第一个纪录片说一下学生应该注意的找好合作对象!找好合作对象!找好合作对象!如果是一个人去拍虽然很累 但是心里会轻松一点 因为你只需要做你想做的 团队合作在学生时代个人觉得比较困难 你有你的想法 别人有别人的想法 如果稍微磨合不好 伤感情不说 片子也毁了 自己辛苦的付出就付诸东流了 我为什么会知道? 因为我现在就是这样。。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很多的作者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代理商零频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琼认为国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状态比起外国同行要差许多,归因于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同时又没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的基金,独立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无法靠记录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2001年9月22日首届独立影响展组织者说过:“我们不仅是在自觉的展示作品,更为主要的是想介入理论思考、充满反思精神的学术评论,从而让本次影展上升到学术层面上进行。”而独立纪录片从理性写实转向理性写意,指的是通过写实的手段来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