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讲,我读的书不多,看的电影不多,听的歌不多,见的人不多。我爸妈都是老师,没搬家前,家里书挺多的,可选择余地挺大的,那时候读书翻完一本是一本。现在比以前更不爱读书了。常常是拿旧书发呆,耗点脑子想想。一本书读很多遍什么体验?大概跟一个人每天见很多眼一个体验,跟一部电影好日子里拿来翻新一个体验,跟一首歌耳机里就这么一直淌出去一个体验。无非是习惯了日子的长过长新,生活用品的旧痕摩挲,自己觉得舒服而不枯燥的感觉。
高考那年,在食堂旁边的垃圾桶上见到了一本书,是陈忠实的白鹿原。因为无聊+没别的书看+这本书的确很好看,我把《白鹿原》反反复复看了十遍有余。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作者意图,揣摩了无数次。结果,16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就是有关陈忠实与白鹿原。虽然一个阅读没能给我涨多少分,但是在高考时遇到了自己看过十余遍的书,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作者。还是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安全感。尤其是因为书是捡到的缘故,给我一种被钦定的感觉。
好的书是有层次感的。就比如《围城》,第一遍看是在初中。那时候刚开始阅读,就仅仅把它普通的小说看,直观感受就是钱老的语言真幽默,比如什么“两个眉毛隔得要害相思病”这句当时真把我逗乐了,反而感觉情节倒是有些不够过瘾,总之挺有趣的一本书。后来第二遍看在高一,看的书已经相对多了,思想也成熟了一点点,会开始注意到书里的言语嘲讽,情节映射,以及人物形象和心理分析。开始理解苏和唐代表着什么样的人,开始理解赵辛楣,开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渐渐觉得这书有些味道了。但对于后来方和孙的婚姻之后的事反而并不是特别深究,也只是留下一个很平面的印象:他们婚姻根本不幸福,因为并不是真的相爱。再到后来上了大学啊,又偶然间再次翻开书,便也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下去了。然后我开始关注到三闾大学里的政治斗争,开始理解方和孙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现实是如何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性格又是如何决定自己的现实。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版。上课的时候读了两遍,考研的时候读了四五遍,后来上研究生又读了两边,现在没事也会翻一下。感受就是,真的,越来越理解数学之伟大!
真正的好书都是耐得住读的。《红楼梦》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字都认不全,唯一记得的是有一堆美丽的小姐姐和贾宝玉。第二次读沉迷诗词无法自拔,也看懂了游太虚幻境,看得懂扒灰,有着属于十几岁少年的好奇与憧憬。第三四五次读就是纠缠在一起的了,时不时跳过去又回转去看,分不清读了几次,看人情世故,看如人冷暖,看世态炎凉,看人生苦短。后来看别人的评价观后感和解析又回去看谐音隐义和句子的音韵平仄,印象中的曹雪芹随着我的成长实力也在见长,真的是得之我幸。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好好读了,但也经常看到一些片段,总会在思海泛起涟漪,受用终身。
《我与地坛》,看了好多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动与感悟,悲叹先生颠沛的命运,同时也为自己未来的道路充满无限的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