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想消除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还是要多跟父母沟通交流,我们越不沟通,代沟就会越深。而且随着父母年龄大了,我们要多去理解父母。我们不要一听到父母的唠叨就火大,父母的唠叨恰恰都是对我们的担心和关爱。深处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总觉得爸爸妈妈思想落后,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跟我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里。其实我想说爸妈不会的,你可以去教他们啊,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习一下新鲜事物,还可以拉近我们跟父母的距离。很多时候,父母是很愿意学习的,尤其是儿女去教他们,他们会更开心。我妈妈之前用手机只会打电话借电话,后来我弟教会她发短信,当我第一次收到我妈给我打的短信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惊喜。后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就给我妈下载了视频软件和音乐软件,教给她怎么搜索自己想看的电视剧和想听的歌曲。再后来我妈微信聊天什么的都会了,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付款我都给我妈说了怎么用,现在用的溜溜的。我妈觉得很开心,做儿女的看到妈妈开心我们更开心。
教会父母使用网络,既然我们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帮助父母通过互联网触摸到我们年轻人的思想、风格与个性,从而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对于识字的父母,我们可以教会他们浏览新闻、使用博客、聊天工具等等,对于不识字的父母,我们可以教会他们观看视频、电影、听音乐。
只能和父母多进行沟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增加彼此的了解。
和父母的代沟很难消除,更多的是沟通。家里的旧物件,孩子小时候的衣服,快递箱等等父母什么都舍不得处理,以至越堆越多,我的应对方法是偷偷扔,例如家里有几张旧椅子放在杂物房积尘,我每天扔一张,眼不见为净,家里整洁了许多。父母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不变质多长时间都存着,这不怪他们,艰苦年代过来的人,节俭惯了,解决方法亦是偷偷扔,若问起就说我吃了。父母不明白我们怎么老是换手机,这个真的解释不清,我干脆把他们的老人机换成智能机,耐心的教会父母使用,年前又添加一平板,专门用来追剧,尽力把他们拉进网络时代。上了年纪难免啰嗦,做个耐心的听众。在家乡,每年都有十天半月的梅雨天气,凉晒的衣服老是不干甚至会发出难闻的气味,妈妈常抱怨太阳公公睡着啦,烘干的话要用不少电呢,这个问题好解决,趁老人家睡了一股脑儿把衣服全部烘干密封好不就完事了。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倒是一至,少看电视不刷手机多看书,孩子喜欢写毛笔字,四大名著亦已看完,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里钻,心中甚慰。
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依恋、顺从减弱,而更多也寻求同龄人的友谊,在家的时间减少,这被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念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很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我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是换位思考,您是无法改变您父母近四五十年的价值观体系的,能做的只能尽量了解他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我的父亲,是很典型的节约主义者,比如塑料袋他一定要全收集好,洗完衣服的水一定要装起来,买东西都是挑最便宜的买,我和我妈管都管不住。因为这是他上山下乡十余年人生经历所致,这个我们根本改变不了,无论我们生活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他就是这个习惯。只能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