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九零后啊,对于九十年代的邻里关系还是有印象的,但是八十年代就不太知道了,觉得应该没什么差别吧。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完全可以诠释我们小时候的邻里关系是多么好。想想现在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楼层的,门对门的邻居一年四季基本不讲话的尴尬处境,我就特别怀念自己的小时候。
我小时候爸爸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就我和妈妈在家,但是妈妈在逢集市的时候都要早起坐车去卖布,就是用来做衣服被单床单的,我们小时候这些自己买布做的比较多。我一个人我也不敢呆在家,所以每次我妈都让我到后面邻居家玩。每次我都去敲邻居家大铁门,因为他们一大早都还没起床,但是他们也不生气,每次都给我开门,然后我就去找他们家小孩到他屋里玩,早饭都是在他们家吃。他们知道我妈肯定是又去街上了,所以对我很好。他家的比我小的小孩也特别喜欢吃我妈做的饭菜,经常我家一吃饭的时候她就跑来了,在我们家吃。我家做饭淘的米永远是多出来他那一份的,不管他来不来。当然他家也是一样。
我家院子里有一口大井,而他们家没有,所以每次他们家吃水就来我家挑。有一次我调皮,阿姨刚打上来一桶水,我速度的抓了一把沙子放桶里,放完我就跑,阿姨站在那哭笑不得,到现在阿姨还经常拿这件事拿调侃我。虽然我都不太记得了,当然我自己也觉得是好羞愧的一件事呀!我想如果换做现在,应该早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了吧。这就是我小时候的邻里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真的谈到这个有太多的回忆了。隔壁奶奶家每次逮到好多鱼都会送一碗给我家,而且是做好的,奶奶做菜特别好吃,那味道到现在我都记得。到季节了,我也会把我家院子里成熟的无花果摘了送给奶奶家。我也会去摘她家的樱桃。还有和邻居家的同龄孩子玩耍,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满村子跑,到饭点了都是各种叫喊声,都在喊孩子回家吃饭了,回家经过邻居家时都会叫我去他家吃。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美好的回忆,回忆里都是特别好的邻居,这些是城市里所没有的,对门都可能不认识。特别怀恋小时候,可是都回不去了。
八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十年,这是一个新潮涌进的年代,人们的意识改变了,邻里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
改革让人们做好了吃螃蟹的准备。这时候的人们受新来的港风洋风影响,喜欢新潮前卫的人开始经商探索,这时候人们的关系都是互相帮助。经商探索的人会把自己的经验和邻里分享,人们之间互助合作比较多。
二: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探索,这时候的人们都已经收获到成功或失败。邻里的关系开始由合作分享走向分歧,不过问题不大。和睦的邻里关系在农村依旧存在着,我给你一斤大米,你还我一斤鸡蛋,有来回的事情依旧存在着。城市里的工厂、筒子楼、部队大院间的邻里关系,也依旧很亲切,淳朴互助。
三、90年代末
随着工人下岗大潮的来临和新事物的冲击,这时候的邻里关系开始走下坡路。住对门的邻居不认识彼此,即时见面也不互相说会,人们之间的隔阂加深了。互联网让大家依赖网络,沟通减少。人的交往逐渐变少,变淡,心理的冷漠取代了热情。很熟的朋友亲戚见面却无话可说成了常态,一个劲儿地嘘寒问暖反倒让人觉得不适应。
这三类不同的邻里关系是时间状况历史变化的产物,反应了不同时期人的思想变化。其实在互联网膨胀的今天,邻里关系依旧让人堪忧,我们应该反思在物质极大丰富后,为什么我们的人际关系却不断变差。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应该只是过去,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传承。
八九十年代,是小编前半生最为快乐的日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看到过还未经污染的田园,感受过相亲相爱的邻里关系。那时候,即使家里不缺衣少食,我们和小伙伴也大都是吃百家饭长大,只是因为邻里关系太和睦,我们喜欢走到哪家吃哪家。最喜欢吃大娘烙的饼,婶子做的面条,还有邻居家奶奶做的烤红薯,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却各家有各家的味道。每到饭点的时候,这家端来一碗菜,那家端来一碗汤,一会桌子就摆满了。有农活的时候,也会相互帮衬,帮完这家去那家,从来不要报酬,一起吃个团圆饭就心满意足了。即使春节贴春联的时候,也是贴完这家去那一家,相互帮忙。所以,那个时候过年时最有年味的,最热闹的。除夕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守夜的,一起打扑克的,才不会去看电视。即使坐在一起侃大山,也不会去看电视
我记得小的时候八几年的时候父母和左邻右舍关系都特别好,就像亲人一样,哪家有事情都会去帮忙,遇到困难了邻里之间也都互相照顾,特别的有人情味,很温暖
那个年代的关系特别好,吃饭的时候都会聚在一起,每天晚上睡觉前还要串门聊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