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手段和工具,并不能替代目的本身。我一直是极简的拥护者,断断续续的实践了2、3年,在这里收获很多,慢慢会到了一个类似“瓶颈”的阶段,总感觉每个和当下的和“极简”相关的决定只是决定本身。东西是越来越少了。可困惑还在,心里隐隐的感觉并不确切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些我以为的理由也像是某种表象。我想应该还有更本质的东西在,现在,我还说不清楚,就这么想着想着某天,突然一个念头窜进脑子里,我做的一切的事情都应该是围绕着我想要的生活那能不能先创造我想要的生活,这样,时间和钱自然就省下来了呢,不用费力想什么东西该不该扔,哪件事该不该做,排除外界的杂音、阻碍、自己的习惯和偏见,心里只想着那个远处的目标(想要的生活),是不是“极简”这小事也不用被常常提起而我只需要关注周遭的一切是不是我想要的。极简向来推崇的都是只拥有“真正喜爱并适合的少量物品”,留出时间空间和金钱给体验。所以重点本来就不是扔扔扔。不过由于扔扔扔更加简单容易执行,成就感还来得更快,所以大家都谈论扔扔扔。
论坛的信息都是碎片,而且很片面。我觉得如果想要理解得更全面,还是看书比较好。极简并不等同于生活的更好,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关键还是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扔扔扔方向的书中心思想都一样,只是各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述罢了。
我觉得第一本《断舍离》已经定了扔扔扔的基本准则。但是也有人对这种过于理性的书不感冒(即提不起干劲),比如我。对我来讲真正让我扔的书是《不持有的生活》。虽然有人嫌它啰嗦,但我喜欢啰啰嗦嗦地讲一个主题的书。
另外最近一口气看到最后的《Miss Minimalist>也不错,扔扔扔之外的极简心得讲得比较动人。毕境生活不是扔扔扔就完了啊。
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有几个表面上跟扔扔扔毫无关联的资料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一是《巨婴国》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觉可以让自己更加完整(直接说就是get myself together),当自己“完整”了,对身外之物的依赖就减少了。
二是一个TED演讲,关于”我“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是穿的衣服、从事的工作、住的房子构成了”我“这个人,而是经历、记忆与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