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
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蜂鼓本叫横鼓或腰鼓。框为瓷质,两端蒙皮并用绦绳绷紧,一头比另一头略大,整个鼓形有如蜂体。奏时小头用棒击,大头用手拍,声音深沉浑厚。既可横挂胸前腰间,立或走(舞)着奏,也可横置两腿或鼓架上坐着奏。壮族师公(巫师)主持求雨除虫、祛邪逐疫、超度亡灵、丰收酬神等等一类消灾祈福的祭祀迷信活动,在举行祭仪和表演歌舞、说唱戏曲时,都必定用它作为主要乐器。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
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