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得悲哀。相反很满意这种状态。爱好多到自己数不清,不管谁提起什么,我都能略知一二,偶尔有不知道的,回家立马就得查明白,不然心里难受。最重要的是我还有几个比较偏爱的兴趣点长期研究,生活乐无边,永远不无聊。
大多有追求的人都希望穷尽一生去寻找某一样能让自己灵魂颤抖的兴趣,只是指缝太宽,时间太瘦,纷扰繁事,诱惑太多。有的人运气好,很早就知道了自己朝圣的方向,然后倾其所有,精擅一门,像树根一样的延展学习,满足自己单纯的精神需求。而有的人在追寻的过程中,有着从零开始的心态,却害怕付出了仍难得到回报,害怕最后落得别人口中愚笨的下场。他们没有停止学习,亦享受这个过程,因为他们深知眼界的重要。。 当然这个兴趣不是打游戏,看剧之类的...所以当然不是悲哀啦,悲哀的,从来就是放弃自己。
觉得悲哀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实没有达到预期,预期往往来自对他人的观察。也就是说悲哀的一个原因是和别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没什么特别强烈的兴趣爱好,少数兴趣爱好强的人给观察者带来了认知偏差,也有互联网的原因。可以对身边的人做一个统计,看看有多少人能有强烈的兴趣。
杂也是得有个范畴。就像最高答案说的“好奇宝宝”,钱钟书先生也提到“消闲”,从儿时的好奇的具象思维开始,到了后面,便成了“闲”。我认为就像最强大脑里的服装专业的那个“阿姨”所说,好奇心是最性感的东西了。所以,要撩到阿姨看来还真得杂呢!思考路径:在博雅堂折扣区看见了王任叔先生的《读书的方法与经验》,里面提到了钱钟书先生的《随便翻翻》,提到“...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禁忌...”“但看完一部书,都是些那时的名人轶事,某将军每餐要吃三十八碗饭,某先生一百四十五斤半...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 ”
我兴趣广泛,看见感兴趣的就会想学一学,简单说就是啥都想学,什么都想知道。但是我比较自豪的是,我在某一方面是精专,但是根本不影响我对其他事物的热爱,在我看来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我在绘画方面算是精专,学了10多年,仍然热爱!但是我也喜欢设计和摄影,唱歌,在我看来他们只会让生活更丰富。精不精通不重要,开心就好!
可是我一直想达到的状态就是这样子呀,对我来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我没有一直钻研某物的能力和勇气,这样必定也会放弃一些其他我所在乎的坚持,我喜欢尝试,大千世界,每一件事物都能了解一点就已经很幸福了吧,相对更喜欢的就了解更多一些呐;无所谓做一个领域的大师,快乐的做自己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