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相声,在一般情况下,会持续两个半到三个半小时。再短再长都不合理。少于两个半小时,晚上七点半开始,不到十点就结束了,说明所有的节目都太短了,观众没过瘾。长于三个半小时,七点开始,十点半都不结束,时间太晚,观众不好回家了。这种地方说相声的得替观众想,不能自己说痛快了拉倒,那不成。以上面这个时间为标准,一场相声通常包含七段节目。有时候是一段快板加六段相声,有时就是七段相声,特殊情况下也有六段节目或者八段节目的例子。这几场需要这样安排:头场不能太长,但效果最好能好一点,能把场子捅开。二场三场可以用来锻炼新人,效果差一点不怕,但节目别太长。这三场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一个小时,是很合理的。四场又叫腰上,地位很重要,因为一个小时差不多是观众的一个疲劳期,四场上来的时候观众稍微有点累了。这时候就需要四场的节目很硬,效果好,洋闹一点也没关系,能提起观众的精神。四场可以长一点,但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是最好的。
五场叫接腰,节目不需要太长,二十五分钟左右即可,需要的是演员的水平。因为四场的节目很精彩,如果五场上来把观众的情绪给弄低落了,后边也不是很好办。六场也就是倒二,不能太火爆。时间上也最好短一点,最好二十分钟左右,甚至十五分钟也是可以的。这个地方安排一些批谈论讲的节目,很合适。六场最大的作用是安神,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让大伙好好听底。底活是整场相声的收尾,起一个总结性的作用。这块的演员最好是经验最多,效果最好的演员。时间上也可以长一点,三十五分钟乃至四十分钟都是允许的。攒底攒底,这块活得能攒住,无论是演员凭借名气,还是凭借能耐,反正你得给整个一场相声做一个收尾,不能让观众觉得虎头蛇尾。总之,倒二和底,起到的作用不同,不是说最后两场就是能耐最大的人的两场。真到实际操作中,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原则就是我上面说的原则。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1949年后,成立了北京相声改革小组,剔除传统相声的不健康成分,使语言更加净化,更好地发挥它幽默多变、含蓄精练、朴实高尚、明快犀利的艺术特长。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口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一段相声,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几个部分组成,即是常见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并不固定即兴表演的“垫话儿”已不多使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相声名家杨振华、金炳昶在观众间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