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真假不太好判断,因为人的记忆总是或多或少被加工过了的,同一事件的目击者在回忆时,往往会因为态度、情感、愿望的影响,而回忆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电影《罗生门》以生动的方式呈现了这一现象:对于武士被杀这个事件,不同的当事人(盗贼、武士妻子、旁观者、武士的还魂者)均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不利于自身的事实,而强化了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事实。所以我们很难证实某段记忆的真假,有时候也无需去证实。在你情绪混乱状态下冒出的两段记忆的真实性当然无从证实了,但这两段记忆对你是有意义的,也许反映了你的内心冲突或某种心理创伤。不过想要认识这两段记忆背后的意义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当你去注意这两段记忆并试图去理解时,往往会唤起一些焦虑和担心。当然,如果这些意义真的被你理解之后,反而你倒容易放下这两段记忆,因为既然你理解了它,它何必再来折磨你呢?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某些心理内容的回忆、排斥到重新理解,便是在不断地进行心理整合的过程。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会注重去讨论早期记忆,幻想,梦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背后往往潜藏着一个人的内心冲突以及那些未有机会表达的情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候会突然回忆起某件以前淡忘的事件,每一次这种回忆以及相应的情感的再体验,均是有助于心理整合的发生。因为那些突然被回忆起来的事件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些未有机会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重新体验与表达相当于在完成以前未完成的事件。当这个事件被完成之后,情绪的伤口真正有机会愈合了,本来用于压抑的心理能量便可以从中抽出来用于更有建设性的方面。
会。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有一阵常常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去过武汉,但是年幼时候的我真的没有去过武汉的可能性。后来想想有这种记忆的原因大概是,奶奶总是给我讲她当年带这年幼的孩子(我爸)去武汉看当兵的爷爷的事情。年幼的我把听到的话转换成了自己的记忆。在我的回忆里甚至有奶奶抱着我站在武汉某地照相的情景。但其实都是假的。对了,还有一本书里也写了这样的情况。是一本叫《泪流不止》的推理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因为儿时看了大人杀鸡的情景,当时又正好有一个命案。于是她的回忆里把杀鸡的人当成了在杀人。
幻想与记忆偏误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既然不是幻想,首先记忆偏误是很正常的事件,当时经历的事件,通过回忆会有细节的丢失,扭曲,重组,朝着自己期望的一面发展,当然前提是一个人的情绪正面。假如情绪偏负面,回忆会朝着不积极的一面发展。同时,在长期的紧张压抑精神状态下,会导致皮质醇大量分泌,使得海马体(掌管记忆)受损.记忆紊乱。又或者有一段记忆是不愉快的经历,催使人产生负面情绪,个人无意识的会阻断这些引起焦虑的产生记忆的召回。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一个结与一道坎,即使跨过也得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