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中的“奥数”字样替换为“高考”字样,略加修改,又能是一篇新闻吧。 这种纯粹为了博眼球的新闻放出来真的大丈夫? 没人逼着你孩子去学奥数。等到自家孩子学不出来了就开始冷嘲热讽?还不是看着别人学出来了心痒痒,只不过自家还是不争气,然后开始往制度上撒气。有评论说“我最恨数学了,小时候被家长逼着...”你看,症结恰恰却在这些叫嚣着取缔奥数的家长们。他们一边喊着取缔奥数,一边却做梦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奥数天才。
至于那番地沟油的话,我只能说,那些无良的次新媒体才是真正的地沟油。什么特约评论员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不过是为了顺应大众把一肚子话憋在肚子里罢了。就如同地沟油——大家吃得香的慢性毒药。 我其实是很想骂人的。但如果骂了,又会跑出来哪家媒体头条,“奥数金牌选手当众辱骂孩子家长,奥数究竟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诸如此类。然后又会有网友们跟风评论,“地沟油!”“取缔!”
民众的盲目是可怕的。为了点击率而引导民众盲目的次新媒体更是可怕的。
以下最后一段是俞辰捷所扮演的俞辰捷的吐槽,与俞辰捷本人无关。当然我本人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比起华尔街的那些精英们是望尘莫及。所以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的胡乱吐槽。掉粉随意。
纷纷远离学术界,逃向华尔街——对于这句话,麻烦写这篇新闻的同学出来下,你们编辑部里学新闻专业的有几个?有几个学的专业跟所从事的方面没有关系?啊,你就是啊?太好了!你学的专业简直就是地沟油!哦对了,你连“远离编辑部,逃向华尔街”的资格都没有呢。曾经风光的新浪,也沦为了用这样低级手段吸引眼球的媒体啊。真是悲哀。
网络媒体,水太深。
无论我们曾劫掠了几个省级一等奖,几门课的冬令营资格,几块国家奖牌,几块国际奖牌。这都与那些狂欢者无关,因为这奖牌不在那些人的世界里,恐怕也不在那些人的宝贝孩子的世界里。
十二年前,我不努力,我也不爱花时间,我天天在战网玩暗黑破坏神2和星际争霸,但是我的名字总是在省竞赛的前五名里。我把中国决赛冬令营当旅行,在火车上唱歌吹口琴写小说,但这不影响我得到属于我的奖牌,不影响我免试上大学,不影响比赛后我回到省里接受报社采访给下一届学弟们分享一些学习方法。竞赛对我来说,每一秒钟都是快乐:有限时间内高效学习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快乐,一次次得奖被人承认的快乐.. ...无数快乐。
对了,顺路K掉一个常见伪命题:我身边竞赛得奖的同学(数理化省一等奖以内吧),不管保不保送,平时高考模拟考总分650以下的几乎不会有(敝省使用全国卷)。所以普遍来说,花太多精力准备了某门竞赛并不是高考差的好借口。而且尽量不要用“偏科”这块石头来砸参加竞赛的孩子们-- 因为很容易砸到自己的脚。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参加奥林匹克竞赛也许对一些可怜的孩子们确实是折磨- 无论准备竞赛的过程还是当他们在考场上拿到试卷以后。但问题是:他们的父母为什么逼他们走进不属于他们的赛场,伤害自己的信心?
人各有所能。我就不会去找费德勒打网球,输得灰头土脸,然后转而责怪网球是个害人的运动。我更不会此后在费德勒输球的时候狂欢庆祝,以彰显我强大内心中胜利者的优雅。
谨以此段落纪念我们过去的快乐,和感谢对这次IMO失利幸灾乐祸的人。感谢他们的嘲笑- 因为被某些人赞许,甚于被骂。
如果是两年前的我,或许会觉得随他们去就好。如果是六年前的我,大概也会像五年前的曾加一样,蔑视他们一番。
但是两年前我去看以前的初中老师时,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
这种思潮并不是曾加所以为的那样,是个众人明知的谎言。实际上这种思潮是被不少这一代家长奉为真理、贯彻在自己的教育中的。
于是不停地有家长到学校找老师指着鼻子,“美国的学校教的东西都那么简单,你们凭什么教这么难的东西给孩子?”“我已经攒够孩子一辈子的钱了,你让孩子学这些干什么?”
更何况学生也不是不上网啊!处于痛恨学习阶段的孩子们更是吃这一套。
大家知道“学霸”这词作为网络流行语在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褒义的,但到了现今的初中生嘴里,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义。你学的好是要在班会上受众人耻笑的,老师根本扭不动这羊群的意志。
更别提初中生堕胎像没事人一样。在我那一级几乎不可想象这种事就频繁发生在身边。
几个小时的聊天,老师不断地说现在的学生完全不像我们那一届,不断地说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我们那一届,虽然行动上不一定做得到,但基本学生们心里还有“应该努力学习”的共识,但现在这种东西已经彻底消失了。共识已经变成了“学习没用”。作业和考试也已经全部是应付了,反正学起来没用。这些师范出生的老师的见识更不可能比网络上一篇帖子更有说服力和煽动力。社会环境变了,家长变了,学校教育又怎么能力挽狂澜呢?学校自己都不一定能独善其身。
虽然我承认宁夏的教育水平是末流,但我所在的初中,是全省最好的一个,那位老师带的班也几乎是学校最好的班。
这不值得警惕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