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本质上是一套语言体系。这套语言体系会给人一种优越感,首先自己就把自己摆在一个高位上,什么启蒙者,教育者,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这就能获取智商上的优越感。把自己摆在民众的代言人位置上,这就又能获取道德上的优越感。如果现实情况,历史发展,人民群众又不照他们说的那样做,他又可以回到举世皆醉我独醒,相对芸芸众生智商上的优越感。网络时代,有公知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只是这套语言体系有点老套,特点是自我论证,自我感动,自我满足,纯属自嗨。说实话,学会这套语言体系的智商门槛也不需要很高,反正我孩子绝不让他学这套的。
公知现在似乎不是好词。由此带来的问题是:1.公知说的究竟是不是事实?2.让公知与权威渠道隐隐抗礼,给公知某种社会良心意蕴究竟是我们的无意识还是可以被利用的潜心理?3.我们怎样捍卫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 公知的话究竟靠不靠得住,我的判断标准是:1.当一个公知敢对所有话题都能发言,肯定靠不住。2.当一个公知敢于经常第一时间对热点进行评头论足,一定靠不住。3.当一个公知陡然誉满时,多半靠不住。
公知其实就是社会学者,他们引导社会风气,进言讨论社会问题,发表个人学术上的看法。他们往往讨论的是公共事物,牵涉到道德,伦理,公正等等,所以学者正国家正,学者偏国家偏,在中国他们往往代表利益而做出公共言论。
正如衣服可以分为大码、中码、小码一样,人群其实也可以按照大中小的结构来划分,比如在目前的城市,就存在着这样三种社会群体:大款、中产阶级、小资。
我认为现在一些所谓的公知,其实都是假的,只不过是他们嘴上说的是公共都知道,大家都知道,其实。事情当中的内幕是大家不知道的,大家也知道不了的。
有道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谓的公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但是也要听一听他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