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不断的观察,配合反复的实证,天气谚语虽然是假设,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资料。因为天气谚语是经过反复观察与实践而得,因此并不能称其为不科学。然而,其有地区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气谚语来作长期天气预测亦受到气象变化的主观局限,并不一定可行。
因为大多数天气谚语生成时科学知识并不发达,因此其欠缺了科学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对现象作出描写,而没有作出解释,因此其没有理论支持。然而,天气谚语在经过不断实践后已是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并足以在日常使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气系统通常由西向东移,而红色的云彩则是日出或日落时太阳光线射向其内侧所形成的。在同一日的这两个时间,太阳光线是由很窄的角度通由浓厚的大气层照射至云朵里,结果最短波长的可见光线便被云朵吸收,即绿、蓝与紫光,所以天空便形成了红色(互补色的关系)的云彩。在早晨时天空是如果是红色,则是东方的天空放晴,因此太阳光可以照射至西方充满云雾的天空里。反之,在傍晚时,西方的天空必须万里无云,太阳光方可通过西方的天空照射至东方的云雾里。
而天气谚语不止以天色来辨别天气状况,亦会使用云朵形态来辨别。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明显的布满卷云(鱼鳞状)的天空延绵很长,而这种位于高海拔的卷云指示出有低气压的云雾由西向东移至。这通常会增加风速,在东方形成狂风暴雨,增厚云朵与在未来二十四小时内生成降水作用。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夏天时积云的花椰菜形状指示湿气快速上升并冷却,而干空气则继续停在高空。当城堡云出现,即指示暖湿空气与冷干空气在高空相遇产生不稳定性。这种城堡云通常会在白天时产生雷阵雨。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先于风来到是因为锋面逼近,所以不稳定天气会持续一两天。而风先于雨来到是因为地区性暴风雨所生成的下降气流,所以在数小时内可能会再度降大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太阳或月亮被光晕包围是因为地球高空的冰晶反射其光线而成。冰晶溶解而造成高浓度的湿气则会向下沉,并形成云雨,所以其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天气。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这句谚语在夏天时适用但在冬天时可能不适用。具有重湿气的空气的传导声音效能较干空气为大,因此可以传声至较远的地区。在冬天,气温则成为主要因素,如果空气既暖且湿,则这句谚语适用;但如果天气极其寒冷,则空气密度较高,所以其亦较暖空气更佳地传导声音,而这时空气亦较干燥,但对声音传导的影响相对轻微。因此纵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很远,仍只是反映了这种冷干天气,而不是预告下雨。
天气谚语这个东西吧...就跟中医差不多(我貌似在作死...),都是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老百姓从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其中多少有些道理。然而这类历史经验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没有价值,而是说不清它哪些部分是有价值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价值的......我们如果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芜存菁的话,那么这种经验用起来,就像是嗑一包时不时冒出一两颗苦子的劣质瓜子,那忐忑怎一个酸爽了得......
我们先来给一个看起来量比较大的天气谚语集合,如何根据云的形状判断天气?
其实我没打算认认真真地答这个题,我只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中学地理老师你能指望我啥?
但我就想说一句: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三日晒谷不用翻;鱼:怪我喽?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下雨和娘嫁人有什么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