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龙应台曾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讲的是中国人面对不平等事件、不公正待遇等等问题时,往往保持沉默,采取“息事宁人”、“以和为贵”的态度,龙先生很生气地发出 “中国人(当年是台湾背景),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质疑。
真是时过境迁,如果你经常上网,关注热门社会话题,就不难发现如今社会、特别是网络上的人动辄就会生气,而且戾气很重,有的甚至气到了大动干戈的地步。
今年3月份,岳阳一对正在散步的夫妻,一边散步一边说说笑笑,突然有人持刀冲过来,将夫妻俩人刺伤。让人意外的是,事件其实只一个误会,行凶者之所以冲动,是以为这对夫妻在嘲笑他。近日,当地法院公开审理这起案件,被告人魏某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人家俩夫妻边散步边聊天本是平常事,谁曾想说说笑笑也能引来一场“血案”。我其实很想知道,那个“我以为他们在笑话我”的魏某,他的成长背景、他的家庭、他的个性及身体特征、他的教育背景和职业是怎样的。要知道,2月份发生在武汉的“一碗面引发的血案”,杀死面馆老板的是一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者,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岳阳这位魏某显然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能让一个人“正常人”做出如此出格的判断和举动?不但如此容易生气,而且行为充满戾气,以至犯罪呢?
心理学上说,“真正伤害一个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如果魏某能了解这一点,大概就不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了吧。别说人家夫妻俩散步说说笑笑并没有嘲笑你的意思,即便是嘲笑了你,呵呵一笑可能也就过去了。你说你的,又不指名又没道姓,与我何干。魏某该是有多自卑多不自信多看不起自己多,才有迫害妄想症一般,“以为”别人在嘲笑自己啊。
这只是偶发事件,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但网上的戾气、人们已经很容易就生气引发的种种事件和现象,也揭示了社会上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问题。可能是从小没有得到过爱,可能是现实生活不如意,也可能是莫名的焦虑和压力……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暴力、成为行凶、成为犯罪的藉口。
生而为人,谁的压力不大?一方面自己要内心强大、加强修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阅读并学习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方面的书籍,或者请心理专家予以疏导。
总是听人说躺着都中枪。这不,3月2日,一对夫妇在散步的时候,居然莫名其妙被人从背后扎了几刀。当警方问犯罪嫌疑人人行凶的原因,对方居然回答说他觉得夫妇俩在嘲笑他。
针对这件事,有些人这样假设,如果夫妻俩心怀善意的对着行凶者微笑,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归根到底,还是这个社会的戾气太重了。
当然也有人说,可能是行凶者心理压力过大,过于敏感,才会失去理智行凶伤人。
诚然,在生活水平日趋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而在社会物质经济的强压下,人的本性越来越被显露无疑。民众们乐于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其他人井水不犯河水。
我们不能否认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大环境里,这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并且以我们微薄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改变。所以对此,我们能做到的是,坦然面对他人的恶意,以及竭尽所能传播个人的善意。
也就是在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我们不要去强硬的和事实对抗,那样只会无疾而终的。与其强求外在,不如我们改变自己内在的心境。
不管上面这个事件中夫妻俩有没有嘲笑行凶者,对于行者来说,强大他自己的内心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一颗玻璃心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成为生命的赢家的。
达尔文曾说“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社会戾气重的这种大环境既然已经存在,那么如果继续拥有一颗不强大的内心那样势必迟早会被淘汰。
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我们可怜这个行凶者称为社会戾气的牺牲品,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他们寄于着我们的怜悯来逃避现实中的竞争。唯有让他认清事实,使其大彻大悟,从内心强化自己,这才是解决之道!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岳阳一对夫妻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说笑本是一件很日常,很浪漫的小事竟然引来了无妄之灾。
晚上八点多,蒋某夫妻一边散步一边谈笑,身边经过的魏某手持水果刀冲向蒋某夫妻并造成轻度微伤,肩部以及背部都被利器扎伤。经调查:行凶者魏某说以为他们夫妻俩在嘲笑我。所以我一气之下就拿到冲了过去。这理由不免令人唏嘘
让你受伤害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深以为然。这一对夫妻的谈笑受到的伤害正是因为魏某观念引导着事件的走向。因为他认为自己遭到了嘲笑,而嘲笑是不允许旁人对自己的行为。
魏某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构成寻衅滋事罪,处以2年6个月的有期徒刑。
男子以为遭嘲笑就扎伤散步夫妻,社会戾气和心理压力是否过大?
如果这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我更侧重于社会戾气比较大。因为心理压力大的人多数有自虐自杀倾向,社会戾气有对向他人报复的心理以及行为。
我个人认为这类人多数在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所以对于他人的指责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以及过激的行为。因为自卑,长期压抑没有受到认可,所以特别讨厌被否定被嘲笑,自尊心极强。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除了外界给予的评价,多数是因为内因。比如我们的认知里如何解释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有的人看到这一对夫妻散步有说有笑会觉得这一对夫妻感情真好,有的人会好奇他们在谈论什么好玩的事儿呢?而魏某觉得是在嘲笑自己。所以并不是事情本身伤害了你,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影响了你的行为。
就报道的内容来看,与其说魏某扎伤散步夫妻反映的是社会戾气和压力过大,不如说是社会长期缺乏对心理承受力差的人的帮助和理解。
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心理不平衡的时候,看到别人买房了,而自己租房,看到别人买车了,而自己坐公交车,遇到这些情况,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自我调节一下也就过去了。而有些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就需要通过别的方式去排解这些负面能量,有的人选择和朋友诉说、有的人选择去KTV唱歌发泄、有的人选择喝酒来麻痹自己。
而报道中的魏某,作为一名刚刑满五年释放的青年,出来社会才发现,和自己同龄的人已经有房有车结婚生子,那些以前过的比自己差的人也都过的比自己好,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满肚郁气。如果在这个时候,魏某的家人或者朋友开导一下、帮助他找一份适合的工作,让他感受到社会对他温暖,那他也许能很快地将这些负能量甩掉。
然而现实中,我们失业时,多数家长只会说我们没用,读了大学还没人家小学生赚的多。我们拼命赚钱时,大多数妻子不会感激,反而会说你没本事、赚的少,怎么嫁了你这样的垃圾等伤人的话。当我们工作不顺心时,找朋友诉说,多半是还没说完,朋友就开始劝导你,让你忍耐,让你调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名倾听者就够了。
可以想象有了牢狱经历,虚度五年光阴的魏某在寻求帮助时遇到的刁难、嘲笑和冰冷。当所有失败都积压在心中时,当失去所有温情时,魏某崩溃了,那对有说有笑的夫妻只是刚好成为了魏某报复社会的对象罢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晚上,蒋某和徐某两夫妻有说有笑地在路上行走,这时候,魏某突然蹿出来,拿起折叠刀朝他们俩人刺去。最终,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魏某两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件事情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压力是否过大?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和谐社会吗?社会中是否人人都充满戾气?
答案不是绝对的,毕竟这件事情只是个例,不排除魏某自身的某些因素,但是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仍然具有思考价值。当今社会,人与人(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正在流失。经常可以看到某些人为了一己私欲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正如这件事件的主人公魏某,因为缺乏对蒋某和徐某的信任,而误以为夫妻之间的谈笑风生是对他的嘲笑,最终酿成了悲剧。
因此,消除社会戾气、减轻心理压力最根本的办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当信任的桥梁建立起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人们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以诚信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并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