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名族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大到节日、丧葬、婚礼,小到衣食住行吃穿用度,没有一个不包含“礼”这个精髓。子曰:“克己复礼”,“礼”也是儒家五常之一,被自春秋而至现今,被一代代读书人看做为人处事的准则。毋庸置疑,在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里,礼尚往来是值得赞扬的。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一向被做为一个准则。不过这个准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约束他人。以礼相还,营造的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和谐氛围。以礼相还,营造的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和谐氛围。而当对方忘记还礼时,我们也没有必要锱铢必较,计算得失,反而破坏了和气致祥的氛围。当然,这是建立在双方都是君子的情况下,而我们普通人遇到类似收礼物的状况通常会有的礼尚往来思想,正是我们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
礼尚往来的初衷是非常好的,然而后来却异化了。现在的社会依然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就有人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来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如收受贿赂等等。于是就有部分有思想的人认为,礼尚往来已经过时了。因为文化一定与生存结构相匹配。
礼尚往来的文化脱胎于礼制社会,礼制社会,换言之是身份社会,人情社会,而现代文明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大规模社会协作体系依靠契约。《古代法》的作者梅因教授曾提出一个概念,现代社会是从身份到契约,所以对于大规模社会协作的今天,礼尚往来,如果单纯作为一种文化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行贿受贿,人情协作,是有问题的。
现代社会也是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学习礼尚往来文化的谦谦君子的气节,但不用太拘泥于成规。社会形势无法改变,并且世界上的事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用强求辩证礼尚往来的概念是否过时。
我们可以有选择的选择传统文化的送礼其中对自己有益的思想成份。中国也有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就是一件事情过于苛求和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圆满的。大家如何看待礼尚往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并且矢志不渝的践行。
礼尚往来这件事情在现在看起来算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重点了!我觉得他不仅起到一种交际作用,更在某种方面维持着一种平衡,一种价值的平衡。
先说前者,交际功能。
与其说叫做礼尚往来倒不如情感往来显得更恰到好处一点,因为大家根本不是很在已送的什么礼,因为我们谁都不指望这份礼去换的什么既得利益,他更像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情感投资。使我们大家都维系着情感交流的是我们之间的走动。
今天我有事,你来我家贺个喜,明天我去你家,你有事了我在来道个贺。但是感情交流向来都是双向的,有付出就必须要有回报,这是人们相互维持关系的根本原则。
有些人去领导家送礼,虽然肯定不可能让领导在给你回礼,但是至少他拿人手短,以后在相间的时候就好说话很多,这也算是一份回报。类比给贪官送礼也是一样的,我送礼你办事!
其实我们看到的表面上大家是在交流情感,相互往来促进关系。但是这背后的东西实则是一种价值上的交互。你记得什么圈层的人给什么圈层的人送礼。没听说过农民会给当官的送礼,基层员工会给大老板送礼的,那都太不显示。
我们送礼的范围绝对不出我们这个圈子,即使你和一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关系有多好。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没有利益之间的互动,更没有所谓的投入和产出。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刻意去维持这种关系。你和身份差距大的人好,肯定是因为真的能走到一起,大家都聊得来。如此一来,你根本不需要这种形式。
所以,送礼他更体现我们对于对方的价值,礼物只不过是一种介质,我们通过它们传递我们的价值。
古人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实际上是指礼数崇尚的是有来有往,如果有来而无往,实际上就是缺少礼数的。我认为礼尚往来是对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礼尚往来已经被大家歪曲,变成了一种十分严重的攀比风。
首先,礼尚往来并不单单指的是,礼物,礼品,礼金,我认为它指的是一种礼貌上的来往。例如,两个人相遇,其中一个很礼貌的和另一个打招呼问好,另一个人一副高傲的态度,你都不理就走了,实际上就是没有礼数,有来而无往。例如,别人出于礼貌,送给你一份礼物,可是到你这儿,跟别人没有这回事儿了,并没有想着去回礼,实际上就是缺少礼貌和礼仪。
其次,注重礼尚往来,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至少让人觉得你不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也不会让人觉得你没有教养,不懂礼数,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懂事的人,能够相交的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礼尚往来,这句说法已经被大家歪曲认识了,大家在互相攀比,例如某家人有人结婚,别人去给他很多钱的礼金,这样能够凸显双方的关系很亲密,然后当别人家有婚庆喜宴的时候,他就必定要多拿出许多钱来回礼,这样才有面子。
我并不是说这种做法是错的,但是,我认为你上网来实际上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敬重和亲近,可在现在社会,礼尚往来似乎只有通过金钱才能证明彼此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我希望在今后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要注重礼尚往来,更要注重礼尚往来,其中所蕴含着的心意上的往来,而不是金钱上的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