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闪辞“现象,我认为是毕业生和就职企业之间的期待不对等所导致的。
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毕业生涌现在就业市场,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是那么明确,往往就是在毕业的最后关头哪家企业招也就去了,一开始对企业的内部情况也不了解,就跳进了坑里。
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职种都是有人去干的,有时候合不合适很重要。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像有的人希望安安稳稳,那他可能会选择回家呆在父母身边,找个闲货。有人喜欢挑战,那他们会选择找诸如销售的工作,在销售界不断打拼,一步步迈进。有人希望能够让自己多谢增值长些见识,那他就不希望一直在一个地方做一件重复的事。
所以。我认为出现“闪辞“现象,很大部分原因还是跟个人选择有关,公司在选职员,职员同样也在选择公司,就像相亲选对象一样。而作为一个刚出茅庐的毕业生,在大城市工作水平大概就是2000多的数,有人”闪辞“当然也有人在坚持,所以,对于这个现象我不想把它归咎在90后的弊病上。最主要的是你想不想做还有喜不喜欢。如果连这个基础都没有,那强留下来对自己对企业都不是一件好事。
而对于企业,我觉得企业的做派和氛围是很重要的,可能很多毕业生并不是说我一上来就要高价,但是首先,岗位和薪资的匹配度不能在期望上相差太大,也就是要和就业市场最低水平相持平,要不然谁愿意留在坑人的企业。
另外,选择的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相当重要的,像IT行业还有创意性的企业他们的福利和氛围会比较好,这也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驱使,因为他们的脑力活动强度非常大。但没办法要求每个企业都是这样的做派,这就和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了。有时候企业可能没办法给到实习生很好的报酬,但是至少要让他们感觉到存在感,而不是一部工作机器。
俗话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多实习生第一份工作干不长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实习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准确,在他们的想法中,找到一份“工资高、工作少、假日正常”的工作是王道,但一到社会、一进企业后发现,这完全就是幻想。就拿合肥本地来说吧,双休的企业都少,更别提那些节假日克扣着放的小企业了,当然万马奔腾人才库上的企业都是正规,且靠谱的。这样就让大多数刚进社会的学弟、学妹们彷徨了,如果这时候企业还有知识、技能能教会他们,或许这部分人不会走,但最终还是会流失掉。
除了与理想不匹配之外,我发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企业文化不敢苟同,那不走留着干嘛!还记得以前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网络销售,说是销售,但就是利用美女头像和人家套近乎,然后成单,小小的办公室挤着一群大老爷们,顶着美女头像和对面的“大老板”聊天,这让我很受不了,所以第一份工作没做多久,果断辞了!这也是很多实习生走掉的原因,因为对公司、对产品、甚至对运营模式的不认同导致的辞职!
当然除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楚、对企业的期待过高之外,企业对待应届毕业生的态度也是很多实习生走人的主要原因。薪资制度、福利制度、加班制度等等都要让员工心服口服,而不是仗着“我给你们发工资,你就得给我免费加班”的姿态。还有的老板抱着“反正大学生这么多,公司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只会让员工找不到存在感,不走人才怪!
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到几个月就辞职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我个人看来,“闪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工资低、发展前景不佳估计是“闪辞”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对于未来还是充满期待的,相信其中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得到一份能够实现自己抱负和成就的事业,而很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夸大这一方面的元素,让毕业生早早的充满各种想象空间,当毕业签合同正式入职之后,发现工作的乏味,前途的渺茫,同时这类枯燥的工作意味着薪水的低,这就成为了应届生毅然决然离开工作岗位的原因。
当然,有一部分工作是过于辛苦,过惯了校园生活的大学生初入社会,有的工作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岗位往往需要大量的加班,大量的出差甚至有的需要承受大量的压力,虽然这类工作可能对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这种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辞职也在所难免。
任何工作的“闪辞”其实都和工作性质和个人有关,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十分重要,两个月“闪辞”后,各大企业校招和社会招聘基本结束可能就需要等待下一个季度的招聘季,选择工作的时候还是需要对自身,对工作单位有充分认识。
90后的毕业生也不是人人都是家庭生活条件好的,现如今,贫富差距虽在缩小,但是,夹在中间的不少毕业生,虽不是买不起柴米油盐,但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出生。他们没有背景,没有资历和金钱,在选择工作岗位,相对而言就会更加的慎重,面对“闪辞”的言论,大多数人。会觉得是90后,吃不了苦,拿不起那么低的工资。但是,对于小资的毕业生,没有家庭背景撑腰,什么都要靠自己的毕业生来说,一家公司的好坏 ,都在决定他们将来的发展,公司的办事效率,老板是否值得尊重,周围的同事是否值得你学习,等等,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难道说,所有的90后,都是因为拿着二线的工资,做着一线的活,最后不堪艰苦,所以选择辞职吗?这样是否太过以偏概全。
还有,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否感兴趣也占其很大一部分,你在一家公司呆的若是不开心,天天想着解脱,没有动力,更失去了追求,倒不如就好聚好散,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刚进职场,很多的不理解和陌生,必须要通过一段时间了解自己所呆的公司,是否是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如若不是,为何还要强自己所难。
“闪辞”和“闪婚”“闪离”类似,都是源于不了解,想得太美,现实残酷,这中间落差太大,接受不了,而造成的。其实是种不成熟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实习生之前那20多年的时间都在学校里面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他们对于工作,其实有比较高的期待,也希望进入大公司有一番作为,薪水节节高。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就是:工作轻松,薪水高待遇好,离家近。
而作为用人单位,自然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什么职位什么工资都是有一本账的,尤其是国企。这是老板和员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不想干活又想拿高工资,一个希望员工多干活又不想给予高工资,自古以来这种情况就一直存在,从未被改变。
实习生只是初入社会,还没有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看问题不免有失偏颇。不过以后他们会慢慢明白,社会就是这样,改变不了就要接受。至于那些所谓的理由,不过都是借口,是意识到行为不妥,为了面子尊严,而找的容易让人接受的借口。其实恰恰反映了他们的负罪心理。
实习生一言不合就“闪辞”,作为90后,就是这么傲娇的一代人。
首先,这代人出生就是没有压力的,生活,物质都是满足的,在集家人的宠爱而生。所以也比较的随性,自由。相比80后们,他们有家庭的压力,多数人,还是比较求稳定,保守些的。其次,对于毕业生来说,刚刚打入社会,一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工作,没有目标。通过多次的“闪辞”,才会定位好自己,这也是个人工作摸索磨练的一个过程。最后,一个巴掌拍不响,企业方面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应该要转变一下。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真正知人性的领导,真的不多。就会导致实习生有满腔的热情,但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公司平台,也是很关键的。
做喜欢的工作才有快乐工作而言,职场的经验,只能靠自己锻炼出来的,自我的学习能力强大,才可以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你。静下心来,不仅是工作,很多时候还要学习的是人际关系。一心好高慕远,只会摔的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