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在路上经常能看到外观时尚橙色车轮的个性自行车,经过研究后了解到摩拜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下载APP并完成用户注册后,缴纳299的押金,充值后即可使用,收费也很低,1元可以支持30分钟骑行。感觉一夜之间它就成了朋友圈的网红。
上周某天上班途中临时起意,体验了一把,从下载押金到开锁骑走还是非常顺畅的,整个途中尤其到了拥堵路段,汽车常常会驶入自行车道占道严重。而在不太宽阔的那些偏僻街道上,自行车道常常变成了路边的停车场。这时我才理解了为何骑行爱好者会在深夜相约骑行,只有那个时候路上车少,才适合自行车。
伴随着摩拜橙的不断成长,随之看到的负面报道也随之而来——随意违停,更有甚者把车带回家中,破坏二维码及车座,种种状况和蓄意破坏,让人欲哭无泪。
摩拜单车其实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既然是共享,就需要我们身在其中的每一位都按照既定规则来使用,养成文明习惯,否则若是人人如此,又谈何共享?希望北京能够有一部关于公共单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能够在道路非机动车道规划、停放等方面对公共单车予以扶持,鼓励更多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服务民生。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摩拜单车们的意义还不止于“共享自行车”,这甚至可是说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未来出行的样子——环保(自助力)、共享(随时随地人人能用)、智能(精准高效)。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橙色摩拜的成长之恼都会一一得以解决。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正是部分使用者的素质低下导致了网约自行车尴尬频现。
其实在网约自行车刚出现时,我就已经猜到,这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网约自行车虽然是新兴事物,但真正创新的地方其实不多。和传统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唯一本质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固定停放场所。只要扫码就能骑行,到达目的地之后再次扫码就能终止行程。自动扣费。这一切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虽然国家一直说要提高国民素质,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国人的素质还是极其低下的,有便宜就占,有漏洞就钻。网约自行车可以随意停放的特点,让很多人就看到了其中的漏洞,部分没有素质的人直接将自行车停到小区胡同楼道,以方便自己使用,更有甚至自己加个车锁或者直接将二维码区域涂黑,将网约自行车变成了自己的“专车”。这就尴尬大了。
还有一部分人,做的虽然没有如此过分,但是伤害更大。在城市中,其实很多地区是禁止自行车停放的,大家也都知道,网约自行车也要求大家使用后要停到公共停放场所。可是很多人为了方便,到达终点后,直接将其随意停放。最后使得很多自行车都因为违规停放,被城管部门没收。如果是他们自己的自行车,估计没人会这样放。可就因为不是自己的,也就不管不顾了。
想要解决网约自行车的尴尬,指望人们的素质提高就太遥不可及了。只有改变规则,消除漏洞,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才是王道。
建议增加网约自行车用户注册时的押金,至少不能低于车辆成本价,对于车辆位置实时监管,如自行车未在规定位置停放,直接将押金全额扣除,并且认定车辆被盗报警。只有当违反诚信行为的代价大于利益的时候,素质才会真正的提高。
目前在使用摩拜单车和ofo的时候遇到很多困惑,我来回答一下:
这是从网上找的一张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是真正遇到过这种情况的,一辆可怜的ofo被拆了前后轮放在人行道上,真的是让人看上去非常生气。
还记得摩拜单车刚刚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出去骑摩拜单车只是为了拍一个照,因为那时候摩拜单车真的是看起来非常漂亮,
是不是看起来非常有艺术气息,这么漂亮的单车让我也不舍得去破坏,但是就是这么漂亮的单车,却一再的被破坏,导致很多人无法正常的使用。
让我们来找一下其中的原因:
每一台单车的成本大多不超出5000元,那么5000元以下的盗窃和破坏都是不予立案的,这样子就造成了小成本的单车被一再的破坏,最终恶性循环。
中国人口的平均教育还不是很高,综合素质太低,导致了单车只能在一线教育普及较高的地方实行开来,但是就选是在教育普及较普遍的地方也是难管理,这就像你在街上放了一排公共雨伞,也许还没等到大雨来领,雨伞早就不翼而飞,或者已经被“肢解”。
单车本来就是容易丢的一种物品,更别说这种到处无人看管拜访的公共单车了,这和政府的单车是不一样的,政府的单车是有卡座的,没人敢偷,但是互联网单车基数太大,甚至有人一卡车一卡车的偷,最后都没人去管。
可以说,目前互联网单车遇到的困难还是很大的,与人的自觉性和法律的惩罚性有很大的关系,从基本国情出发,可以说,这个要做起来真的很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网约自行车,其实在生活中还并不是很普及,只是刚在上海,北京那样的大城市里试驾。即使是刚起步,看似极受欢迎的“网约车”问题还是异常的繁多和头疼。
首先,网约自行车相当于自行车版的Uber,不用办卡,用手机就可完成借车、还车、缴费等过程。但是因为刚开始,所以自行车较为难找。
其次,因为追求的是时尚年轻,和便捷,所以就是光秃秃的车,没有车篮,只适合运动健身轻便出门的人使用。并且,单车采用的虽然是无链条设计,很是“清爽”,然而设计却不到位,骑车的人反映很笨重!
再者,因为所有的手续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中间没有太多的人工介入,使得单车乱停乱放,损坏严重。据媒体报道:网约自行车相关负责人透露,从7月初到现在,上海遭遇破坏的单车在150辆左右。其中,破坏最严重的情况,一周就有13辆单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网约自行车”在未来可能会成为城市新的公共景观,但是在如今,却是成为了人们行为素质的缺漏。网络给予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智能生活的开启也提高了人工的效率。但是在这种新的前景面前,才是最最考验我们自己的。文明的使用,文明的去建设,从来不只是一句话而已!
网约自行车的初衷是美好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行车的使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能源危机。
自行车的普及和使用应该说对于城市和个人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的时候,堵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网约自行车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对个人来说,骑行作为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促进健康。
不过,这看起来美丽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乱停乱放、破坏严等问题,这一方面是网约自行车发展时间较短,并没有对人群展开很好的知识普及和文明倡议,这一部分工作需要相关的单位去落实,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们平时的素质和素养的欠缺,很多人只愿意享受自行车带来的方便,却忽视了给后来人也带去方便的思想。
网约自行车是一个很好节能减排的创意也是一个城市素养体现,如今的网约自行车设点较少,规范建设不完善,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网约自行车的普及做出自己贡献。
网络约车需要我们共同维护起来,首先我们不能只图自己的一时方便,不管他人的需要了,虽然自己方便了,但是约车也失去了应该有的价值了,首先我们可以提高个人的用户的素质。
我建议背后的相应的制度也要进行考核,对于一些素质比较底下的用户应该限制他们的使用自行车,如果背后没有相应完整的一套制度来说,这些东西也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可以通过注册绑定到一些可以体现出个人诚信的一些平台上,而不是不论任何人都可以骑车,如果真的被骑到了工作园区,请问如何才能避免呢?一些人更甚至要是骑回家,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创业者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让网约自行车真正的体现出它应该有的价值,而不是让我们通过照片来欣赏它的美丽。






